原因|看佛像不能止于美:土门拳的凝视( 四 )


最后才是拍摄 。 一般拍佛像都在冬季进行(因为冬季游客和香客都少) , 当时的4×5大画幅相机是日本发明的(后来用了瑞士顶级镜头) , 拍出了很多精品 , 但极其笨重 。 庙里也没有什么供暖 , 寒冷刺骨 。 这个过程等于“精进” 。 而拍摄的技术 , 比如对布光、快门、光圈、构图的理解等 , 本来就是摄影家的必备素质 。 土门拳有深厚的古典美术修养 , 他也是画家 , 据说看到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摹本之后才转向摄影 , 因为觉得自己是无法超越古人的 。
古佛都是有“气场”的 。 面对古佛时 , 摄影家是应当有“感觉”的:怎么能允许你这个家伙拍出来差劲的照片呢?这本身就是一种“知有愧” , 恐怕这才是仅仅将摄影看作“行活儿”的摄影家所匮乏的吧 。
据说土门拳只要看到佛像有“翻新” , 就不会再拍了 。
那么 , 看起来这样麻烦的手续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是不是“虚张声势”呢? 只要翻开《古寺巡礼》 , 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 这些菩萨、佛在土门拳的镜头下不再是“静物” , 而是人格化的 , 前来度化众生的 。 同一尊佛 , 经常出现不同的面相 , 比如前面提到的室生寺释迦如来 , 他有时候是一个“美男子” , 有时候又是“大丈夫” , 有时候又显现慈悲 , 面露痛苦……再比如中国人熟悉的唐招提寺的鉴真和尚坐像 , 1950年和1958年两次的拍摄完全不同 , 前者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悲悯感 , 后者则显现一种深度的禅定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些摄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技术、设备等的依赖 , 直指人心 。
我们在翻阅《古寺巡礼》的时候很少有人不会产生遗憾:国内那些精彩殊胜的古佛难道不值得这样的礼遇吗?就只能等待割截身体、蒙上尘埃、送进博物馆 , 任凭自己的道场被金光闪闪的现代劣质快餐产品取而代之吗?
《古寺巡礼》印刷量小 , 已经难得 。 有中日合作背景的京都出版机构“青艸堂”最近将土门拳的佛像摄影精选结集出版 , 名为《仏像巡礼》(中日双语) , 在疫情期间历经波折 , 终于出版 。 虽然开本比原图小了很多 , 但也有便于翻阅、窥一斑见全貌的优点 , 印刷调色也力求对原片的还原 , 整体上来说亦不失为一部值得收藏的好书 , 哪怕是为了一睹“美男子”的真容 。
实拍图供图/青艸堂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