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看佛像不能止于美:土门拳的凝视

◎黑择明
前不久 , 在太原举办了盛大的天龙山佛首回归仪式 。 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第一次从日本回归故土 。 天龙山石窟堪称最为精妙的隋唐石窟群 。 1920年代 , 日本商人山中定次郎通过用金条贿赂等手段 , 勾结国内商贾 , 将四十多个天龙山佛像的佛首砍了下来 , 只剩下残缺的肢体 , 并在几年后拍卖 。 从此这些佛首流落世界各地 , 尤其是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最多 。
佛首回归当然是一个大事件 , 在任何意义层面都是如此 。 但是与官方仪式的隆重相比 , 这个信息迅速淹没在各种短视频中了 , 甚至都没荡起什么涟漪 。 当然我们可以列出很多的原因 , 也可以此为题做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 我们已经不认识 , 或者说我们已经不会“看”佛像了 。
天龙山佛首及“知有愧”
佛像首先属于精神文化范畴 , 而不是寻常所谓的艺术品 , 精神性才是其第一属性 。 长期将其置于美学或考古范畴之内不正是有一个颠倒了方向的问题吗?如此 , 研究再多也无法抵达其本质 。 比如 , 当我们“看”天龙山佛首的时候 , 当然事先可以知道“天龙山样式”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 现场也可以想到类似雄健、柔和、飘逸、高雅等等词汇 。 但是怎样解释 , 当镜头推近时(是的 , 镜头不推 , 我们也会无视的) , 我们看到大佛的颔首而笑 , 从心底涌出的那种感动?
【原因|看佛像不能止于美:土门拳的凝视】当然一定会有人说 , 哪有 , 我就完全无感 。 当然 , 要坚决捍卫别人不感动的权利 , 毕竟即便是释迦族的人 , 也有一些人看佛陀始终只看到一个丑八怪的 。
或许还会有看似更高大上的说辞:《金刚经》不是说了么 , “凡所有相 , 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 , 以音声求我 , 是人行邪道 , 不能见如来” 。 所以 , 执着于这些形象不是很愚笨吗?
可是 , 这恰恰证明了今日佛法的“隐没” 。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了义”的经典 , 它宣说了空性的高深见解 。 这种见解是对那些经过艰苦的次第修行 , 已经“证得”者而言的 , 没有经过长期闻思修 , 这种见解一般人根本无法承受 。 要知道 , 如来在宣说大空性的时候 , 有五百个阿罗汉当场吓死了 。 如今人们这样浅薄地去解读《金刚经》 , 真的非常可怕 。 难道真的有人认为自己是六祖慧能大师 , 听一下 , 或随便在网上浏览一下文字就能开悟?
《楞严经》里 , 阿难坦陈自己追随佛陀的原因是“始于颜值”: “我见如来三十二相 , 胜妙殊绝 。 形体映彻 , 犹如琉璃” 。 阿难“多闻第一” , 连他尚且需要“七处征心” , 更何况七情六欲的我们呢?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