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旅行的本质是远离尘嚣( 四 )


“建筑物 , 更多废墟 , 街道 , 被路边大厦包夹的卡尔·马克思大道 。 许多霓虹照片 。 是失望吗?我是不是期待它更戏剧化一点?……我凭什么认为自己有期待的权利?两个动也不动的士兵守在一座纪念碑前 。 亚历山大广场 , 一列蒸汽火车从高架铁路经过 , 但除此之外没什么值得报道 。 ”
如果尝试为诺特博姆的游记风格做整体描述的话 , 他的游记是“失落型”的 , 是以巨大的空洞与期待的落空为终点的旅途 。 他以创作诗歌的方式写作游记 , 没有事先规划好的知识地图 , 他将看到的东西记录在脑海 , 然后等待着自然遗忘的过程将这些记忆晾晒成印象的结晶 , 而后再将断断续续的印象转变成凝练的文字 。 一次印象派式的提纯过程 。
他的视力不佳 , 不能像其他的游记作家那样进入无微不至的观察 , 诺特博姆会对教堂或纪念碑的某个把手的雕纹留有深刻印象 , 却想不起来自己旅途中所住的大楼到底长什么模样 。 因此他的游记更像是带有刻度的诗歌 , 对于想要明确了解异国信息的读者来说 , 它们是难以进入的 , 阅读他的游记需要有一个沉浸式体验的契机 , 感受其中的氛围 , 只有当你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这种乐趣的时候 , 才会被诺特博姆精致的文字吸引到 , 体会到这种类型的游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一切答案都在空旷的景象中 , 一切结论都在旅途最终的失落里 , 不言自明 。
旅途最初的起点
诺特博姆旅途的第一个目的地 , 是比利时 。 那年他15岁 , 这个年纪应该在读中学才对 。 父亲去世后 , 诺特博姆的母亲选择了再婚 , 并将他送到了一所由方济各会创办的学校 , 读了两年之后 , 又被送往了埃因霍温的奥古斯丁神学院 , 在那里继续读了一年 。 现在 , 他觉得自己已经没必要继续在学校里待下去了 。
是的 , 这位略带学者气息的荷兰作家竟然从未能完成中学学业 , 在15岁那年 , 他收拾了行囊 , 开始了自己的旅行 , 与母亲告别后 , 他独自一人乘上了前往布雷达的火车 , 一小时后 , 便抵达了比利时边境 。 当然 , 谋生也是必要的 , 从中学离开之后 , 诺特博姆找了一份银行业的工作 , 在上世纪50年代 , 他一边在银行里工作 , 一边继续自己的旅行 , 开始留下一些旅行笔记 。
荷兰|旅行的本质是远离尘嚣
文章图片

《流浪者旅店》 , [荷兰] 塞斯?诺特博姆 著 , 杜冬 译 , 译林出版社2021年9月版 。
不过学校的经历对他而言依旧是有用的 , 他不是一个叛逆型的学生 , 他积极地拥抱所能接触到的知识 。 神学院的教育让诺特博姆对两件事物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古典阅读和宗教 。 他在学校里掌握了希腊文和拉丁文 , 每天与修士们接触 。 诺特博姆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修士的形象 , 他本人对中世纪与宗教文化也极为热衷——这一点让他与翁贝托·埃科在未来成为了好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