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的参考文献怎么写 彝族文化的参考文献怎么写的( 四 )


如仅楚雄地区13个支系便有30多种款式 。这种地域性差异反映在彝族的帽饰上 ,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款式 , 不同的帽饰几乎成为某一地区的标志 。如贵州蒙自彝族妇女头饰以毛巾或头巾裹成菱角状 , 个旧老厂彝族妇女头饰瓦帕 , 云南楚雄地区彝族妇女喜戴鸡冠帽等等 , 彝族服饰帽子的款式至少有几十种 。
彝族服饰款式的分类还有一个主要因素是以语言的分支为划分的标准 , 讲同一种方言的地区服饰款式的特征基本相同 , 另外“小聚集”的特点又使得各地的传统服饰款式得以保存下来 , 同—一聚居区的人们凡婚丧嫁娶等重大礼仪活动 , 约定俗成地都要穿本地彝族服饰 , 否则会遭到排斥 , 这也是使彝族服饰呈现出地域特征的一个因素 。
2.自然经济形态 。
西南彝族原为游猎民族 , 绝大部分居住于山区 , 素有“一山有四季 , 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 , 其经济形态更是农、林、牧并举 , 这些在服饰的质料、款式及色彩等方面必然有所反映 。
首先 , 为适应高山地区的生活环境 , 彝族服饰的样式都比较宽松、肥大 , 以便于山路的行走 , 如披风、百褶裙、宽脚裤等 。
山林之路棘草丛生 , 山野之中 , 毒草孽发 , 很多地区彝族无论穿裙还是穿裤 , 皆喜扎绑腿 , 既防棘荆 , 又防毒虫 , 夏天防蚊虫叮咬 , 冬天又可御寒保暖 , 绑腿一般用色条布缠绕 , 甚或还有刺绣图案 , 极富装饰味道 , 既美观又实用 。
其次 , 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山区的彝族 , 为适应昼夜温差大、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 , 一般都喜欢在衣服外面加披毛皮坎肩或披毡 。
羊皮经简单鞣制 , 毛柔皮硬 , 冷时毛向内 , 暖时毛向外 , 晴天毛朝里 , 雨天毛朝外 。川、滇凉山彝族的披毡更是几乎不离身 , 男女老幼皆披披毡 。披毡厚实宽大 , 可围裹住全身 , 也可做垫、盖 , 晴可遮日 , 雨可避水 , 日作披风 , 夜为背盖 。此外 , 彝族服饰常常.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 , 如彝族妇女常背的裹背及背儿带’ , 平时背在身上可做装饰品 , 因其上绣着精美的图案 , 色彩也大都丰富、浓郁 , 背东西时又可作背垫 , 天气冷时又可护腰 , 当然 , 背儿带的原本用意还是背孩子了 。
另外 , 由于高山气候寒冷 , 产棉少而种麻多 , 且易于畜养牛羊 , 故服饰以毛麻为主要原料 , 用毛麻捻线织布 。现在 , 彝族穿棉布衣的亦很多 , 但外出劳动 , 云南路南、武定等地的彝族 , 习惯在棉布衣外套穿麻布或火草布制的披风或坎肩 , 以经穿耐磨 。火草是多年生植物 , 遍及彝乡 , 其叶长 , 纤维坚韧 , 古人击石取火 , 以火草引燃 , 故名火草 。
彝族多用火草纤维纺线织布 , 以作主要衣料 。因其经久耐用 , 保温防湿性能好 , 现在仍为人们所喜爱 , 虽然现在有了棉麻丝绸 , 火草做成的“火草褂” , 仍然是云南武定彝族中极为珍视的衣服 , 云南东川一带的彝族 , 为做成一件用火草纤维织成的“火草褂” , 要跑遍“九山十八坡” , 采来火草 , 经二十多道工序 , 方能做成一件青年们视为珍品的“火草褂” 。
由于畜牧经济在彝族社区占有一定的位置 , 使得彝族多以牛羊的皮毛为衣料 。如披毡、坎肩、羊毛裙之类 , 另外 , 在一些地区还可看到传统鹿皮坎肩和鹿皮肚兜等男子的传统配饰品 , 多用彩线缝制 , 针脚自然成花边 , 做工精致 , 美观耐用 。这是彝族古代游猎经济形态的痕迹 。
四、原始宗教信仰的渗透
彝族宗教至今仍基本上处于原始信仰阶段 , 其内容是多元化的 , 作为彝族文化体系一部分的彝族服饰毫无例外地积淀了彝族原始宗教的内容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