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纳马杜古城遗址的变迁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 , 由607个岛屿组成 。 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处古老而神秘的遗迹 。
纳马杜古城遗迹位于该国波纳佩州东部的海边潟湖中 , 长约1.5公里 , 宽约0.5公里 , 由100多个人造小岛组成 , 小岛之间是或宽或窄的天然水道 。 据考证 , 该遗迹建于公元1200年至1500年间 , 是绍德雷尔王朝的政治和祭祀中心 , 约17世纪被废弃 。
因建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巨石建筑密集 , 且集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繁复的岛屿社会民间风俗和宗教仪式 , 纳马杜古城祭祀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
参观纳马杜古城遗迹的祭祀中心是个体力活 。 到达这里先要乘坐汽车进入茂密的热带雨林 , 行至林间小路的尽头 , 便需下车步行 。 走过遮天蔽日的红树林、涉过清凉透彻的海水、翻过布满石头的坡谷 , 才能见到遗迹真容 。 所谓“世之奇伟、瑰怪 , 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 , 而人之所罕至焉” , 大抵便是如此吧 。
来到祭祀中心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造型独特的祭祀高台 。 高台由巨大的玄武岩石块和珊瑚块垒砌而成 。 据专家测算 , 每块巨石轻则5吨 , 重则达50吨 。
关于这些巨石的来历 , 众说纷纭 。 有传说称 , 这个高台由一对双胞胎巫师奥利西帕和奥洛索帕建造 。 兄弟俩借助飞龙让巨石悬浮起来 , 运至这远离高山的海边 。
如此传说自然不能当真 。 但这个古城遗址在整个南太岛国范围的地位确是不容置疑的 。 众所周知 , 热带炎热而潮湿的气候会极大消耗人们的精力和体力 。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岛国 , 资源有限、交通不便 , 勤劳智慧的密克罗尼西亚人竟然能够在不使用复杂机械的情况下 , 将这些巨石运到这里 , 建造起如此宏大的工程 , 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
时间进入现代 , 密克罗尼西亚群岛被欧洲探险家“发现” 。 16世纪 ,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到达这里 。 此后 , 西班牙人将该群岛并入东印度群岛 , 并于1887年在今天的波纳佩岛上建立了现代城镇 。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 , 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几经“易手” , 先被卖给德国 , 后被日本占领 , 再之后由美国托管 。 直至1979年5月10日 , 4个托管领土地区批准了新宪法 , 共同成立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
经此磨难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原始的部落社会发展轨迹中断 , 直接被“拖”入了现代社会 。 在政治上 , 当地设立了联邦议会制 , 通过了宪法 , 成立了政府和议会 。 在经济上 , 绝大多数人仍以村落为单位生活 , 主要生产椰子、胡椒、芋头、面包果等农产品 , 还有就是打鱼 。 至于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 , 则主要依赖进口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