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你愿意为兴趣付费吗?( 三 )


除了表达情感 , 兴趣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体现消费群体的文化认同 。 刘黎明指出 , “这是因为兴趣消费产品、服务具有文化附加价值” 。 不仅如此 , 基于产品或服务类型的差异 , 除身份认同外 , 文化认同类型还有很多细分 。 “打个比方 , 以故宫文创为代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开发的国潮产品 , 能唤起大家对民族精神、民族价值和民族审美的自信 。 再比如 , 像‘冰墩墩’‘雪容融’这样的与重大赛事、活动相关的产品 , 很多消费者也会通过购买来表达对国家发展进步的认可与支持 , 并不断强化国家认同感 。 ”刘黎明说 。
【兴趣|你愿意为兴趣付费吗?】健康消费 , 避免冲动
在北京某中学工作的彤彤酷爱盲盒 , 从上学到工作 , 她见证了这个小众爱好“出圈” , 自家的盲盒柜也越填越满 。 从最早国内兴起的Sonny Angel(丘比天使) , 到后来广受欢迎的Molly(茉莉)、Pucky(毕奇) , 再到今天颇受青睐的Skull Panda(骷髅熊喵) , 这些热门盲盒她均有购入 。 “每次出新品都忍不住‘剁手’ , 而且一开始只想挑个最喜欢的 , 结果挑来挑去觉得都好看 。 ”彤彤说 , “盲盒圈里所谓‘割韭菜’说的就是自己 , 可有时真的停不下来 。 ”
给兴趣付费、为情绪买单 , 难免落入冲动消费的圈套 。 以盲盒为例 , 商家释出的概念图极具美观 , 再配上抓人眼球的款式名称 , 消费者可能未见实物 , 便已燃起购买之欲 。 据中青报一项调查显示 , 约44%的受访者每年为爱好花费1000元以下 , 26%支付1000?5000元 , 几乎不消费的只占19% 。 “按照盲盒69元的一般单价来算 , 差不多就是一年买十几个 , 平均每月一个 。 ”彤彤解释道 。
盲盒的抽奖属性及设置的隐藏款 , 吸引玩家买得“上头”、纷纷“入坑” 。 在一些盲盒品牌的微博话题里 , 许多消费者发帖或留言表示想脱手所购商品 , 有些相同盲盒甚至不止一件 , 意味着其曾反复购买同一系列 , 只为抽中心仪款 。
不仅盲盒 , 任何兴趣导向的消费都有可能发展成冲动消费、过度消费 。 搜索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不难发现 , 注有“之前一拍脑门买多了”“当时很喜欢 , 现在不想要 , 求带走”的产品出售帖数量繁多 , 转手商品从十几块钱的手帐文具 , 到几百上千元的手办、潮玩 , 应有尽有 。
基于此 , 在部分人眼里 , 兴趣消费似乎已被贴上“乱花钱”的标签 , 被视为“不理智” 。 戈艳霞引用经济学上的效用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 “所谓‘效用’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觉、主观心理评价 , 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 这种满意感既可以来自商品、服务的实用属性 , 也可以来自其中包含的情感价值 。 从这方面看 , 不能笼统认为兴趣消费不理智 , 毕竟它满足了购买者的某种情感需要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