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你愿意为兴趣付费吗?( 二 )


“相较于注重产品实际用途、性价比的老一辈 , 年轻消费群体更倾向凭兴趣消费 , 追求‘兴价比’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宋思根表示 , 情绪化对年轻群体购物有很大激发作用 , 他们不那么纠结于价格 , 喜欢、满足情感需求成为消费的重要标准 , 这折射出理性和感性在国人消费行为中占比的变化 。
通过微博、豆瓣、小红书了解香氛市场动向 , 是佳宁兴趣消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与官方发布的内容相比 , 网上其他用户发表的使用体验 , 更能让她对新产品“蠢蠢欲动” 。 宋思根指出 , 社交媒体是兴趣消费兴起的推动力量 , “网络使消费情绪相互感染 , 个体消费心理被大面积唤醒” 。 在这一过程中 , 社交媒体兼具黏合剂和催化剂功能 , 联结起了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消费人群 。 普通消费者也因关键意见领袖(KOL)的推荐和彼此经验分享 , 燃起了对相关消费的巨大热情 。
中青校媒一项调查显示 , 83.02%的受访大学生会因收获喜悦和内心满足而为兴趣买单 。 对此 , 戈艳霞表示 , “表达个人情感的消费现象未来将更加普遍 。 ”
以圈会友 , 增加认同
哪怕在心里想象好几遍 , 当真正站在北京环球度假区的大门口 , 看到“盛装”前来的游客 , 小王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 正了正特意戴来的哈利?波特围脖 。 在哈利?波特园区 , 比她更用心“打扮”的人不在少数 , 有人身穿黑色巫师长袍、头戴巫师帽;有人手持魔杖 , 在空中挥舞;还有人化上角色仿妆、顶着彩色假发……
这些衣着奇特的人有一个共同名字??“哈迷” 。 这个圈子里 , 人们往往扮成剧中巫师的样子 , 或在身上点缀红黄/黄黑/绿银/蓝白等代表不同学院的元素 。 在小王看来 , 平常如此穿着确显与周遭格格不入 , 但很有必要 。 “首先 , 我们以此表明自己的‘哈迷’身份;其次 , 大家借这种方式‘以圈会友’ 。 有时走在路上 , 看到围着红黄相间围脖的陌生人 , 就算不交谈 , 也能认定是自己人 。 ”
和“哈迷”、“哈迷”圈一样 , 几乎每种兴趣都形成了消费圈层 。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刘黎明告诉采访人员 , 兴趣消费与粉丝文化紧密相连 , 两者主体高度重合 。 为IP、偶像、周边等付费 , 使他们强化了“我是谁”的认知、构建了身份标识 , 并识别圈内其他成员 , 从而获得归属感 。 值得注意的是 , 身份认同的承载体不一定是某件具体物品 , 因兴趣而付费参加活动、购买服务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 比如因欣赏同一名运动员而观看比赛、热爱同一部音乐剧而抢购演出票等 。 在小王的经历中 , 即便不以过多的服饰亮明“哈迷”身份 , 仅是专程来哈利?波特园区这一行为 , 就能让她和其他特地到这里的人找到共同语言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