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石膏山记|纪实( 二 )


关于舍身崖还有一个更古老的传说 , 有一位孝子为了谢菩萨救母亲的性命 , 在此跳崖舍身相报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 传说 , 这位孝子的母亲病重难返 , 黄泉路近 。 有好事之人说:“石膏山上的白衣大士最灵验 , 只要你敢上山面对白衣大士像许愿 , 若白衣大士救活你的母亲 , 你就舍身从南天门外的悬崖跳下去 , 就能换回你娘的一条命 。 ”本是一句戏言 , 这个孝子信以为真 , 带着供品香火 , 来到白衣洞前 , 对着白衣大士许愿 , 愿以自己的命换回老母一命 。 不久 , 其母的病情果然好转 , 孝子没有忘记当初许下的舍身相报的誓言 , 义无反顾地向石膏山奔去 , 从悬崖上纵身跳下 。 不知道过了多久 , 孝子醒过来 , 发现自己还没死 , 原来 , 自己被挂在半崖中的一棵崖树上 , 被崖松所救 。 也就是在这生死之间 , 这位孝子悟出“人先要活着方能行孝”的道理 。 这个传说告诫后人善待自身 , 才能尽孝于双亲之前 。 其实 , 这句话中应该有另一层意思 , 那就是劝世人珍惜生命 。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要》载:“天地之性 , 惟人为贵 , 人之所贵 , 莫贵于生 。 ”天地万物 , 最可贵的就是人的生命 , 只要人在一切皆在 , 也一定能成就事功 。
虽说舍身崖代代相传的故事其真实性无法考证 , 但可以断定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那些激浊扬清、嫉恶如仇的传奇故事 , 之所以能流传至今 , 不绝于耳 , 它凝聚着大众对于善良、正义的向往与期待 ,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追求 , 舍身崖的传说也不例外 。 舍身崖的存在的意义不仅于此 , 还在于这里是一个绝佳的驻足观赏地点 。 此处视野极为开阔 , 立于崖边 , 观天河流波 , 浓绿的山色 , 既相映成趣又浑然一体 , 印证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 。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文似看山不喜平 。 ”眼前的群山不正是峰峦翠叠 , 奇势迭出 , 让人欢喜 。 现在舍身崖的石壁依然险峻 , 但为了游人的安全 , 步道外侧早已建有栏墙 , 不必担心悬崖之危 , 深渊之险 。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登山的人 , 相对于登山来说 , 我更喜欢游园 。 当我们登上南天门时 , 得知先向上走凌云路 , 可到白衣洞、龙王洞、塔林 , 再返回南天门 , 向下行去天竺寺、铁佛寺时 , 我便停下了脚步 , 不再向前 , 在南天门前 , 或凭栏远眺 , 或门楼听风 。 南天门是石膏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坐落在通天岩顶处 , 北负山嘴 , 凌空而立 。 石膏山的南天门上下两层 , 下层曲拱形门洞两侧题写有楹联“俯瞰湖平波不起 , 仰视天阔水徐行” 。 此楹联虽是根据南宋诗人陆游的“湖平波不起 , 天阔月徐行”化句而来 , 但用在南天门上与其景致也算是珠联璧合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