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的“coffee time”:爷叔阿姨是基底,“中式咖啡”等上位( 三 )


养情怀?NO and Yes
咖啡口味的私享化决定了精品咖啡店是一种社区生意、熟客生意 , 对这一点 , 鱼儿深有体会 。 鱼儿向采访人员笑言 , “如果我的店里每天来50名顾客 , 其中有30名老顾客 , 我就已经很开心了 。 ”
2014年 , 鱼儿曾在上海开出一家精品咖啡店 , 但这家店只存在了两年 。 当时鱼儿的咖啡馆采用的是流行的“融合业态”模式 , 她与朋友租用了一套上海的老洋房 , 开设了设计公司 , 再将咖啡馆装入其中 , 用设计公司来养着咖啡馆 。
用“养”这个词 , 是因为当时的咖啡馆需要设计公司输血才能存活 。 当时他们筹划了很多种的输血方式 , 比如场地出租、承接活动、承办画展、售卖周边等等 。
经营的成本还是太重了 。 鱼儿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 , 当时房租租金一个月要3.6万元 , 三名咖啡师的工资一个月接近2万元 , 这还未算入制作咖啡需要的物料开支 。
“那个时候 , 精品咖啡的受众面还是太窄了 , 你想想 , 那时星巴克来到中国不过10多年的时间 。 ”鱼儿说 。
现在五六年过去了 , 鱼儿对“只售卖咖啡的咖啡店”的持续经营能力仍然存疑 , 这牵扯到真正懂咖啡、爱咖啡的受众面究竟扩大了多少 。 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的《2021年中国外食咖啡》报告显示 , 在其参与调研的3000名消费者中 , 除了口感以外 , 其他因素(萃取方式、烘焙方式等)都没有得到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可 , 表明消费者还未具有从懂行的角度评估外食咖啡的能力 。
“我不排斥在咖啡店里售卖简餐、甜品以及其他东西 , 只要咖啡是主角就行 。 ”鱼儿说到 。 正如英敏特的报告:消费者偏爱曲奇和蛋糕等纵享型的烘焙食品 , 而这些烘焙食品的甜度被认为可以平衡外食咖啡的风味 。
关店之后 , 鱼儿的咖啡梦并没有熄灭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她来到云南丽江 , 惊讶地发现这里遍地都是咖啡馆 , 原因在于丽江盛产小粒咖啡 , 具备供应链优势 。 机缘巧合 , 鱼儿留在了丽江工作和生活 , 在其中一家咖啡豆品牌公司负责线上运营 。
2022年 , 鱼儿要重新回到上海了 , 她要再开一家精品咖啡店 。 千帆归来 , 鱼儿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推介云南咖啡豆以及云南的特色食品上 , 但是咖啡馆将是重要的媒介载体 。 这是来自鱼儿的中国式咖啡的表达:从杯子回到种子 。
从上游的角度 , 鱼儿明显感受到了国内咖啡赛道的异军突起 , 背后有供应链在提供支撑 。 在丽江工作的这些年 , 鱼儿接触到了非常多的“咖二代” , 也即咖啡庄园的二代庄主 。 二代接班以后 , 云南的咖啡豆开始从大规模的经济作物转向了追求品质的路线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