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她和她的乡村丨大山里的女人唱着一首古老侗族歌谣

青山之中 , 一条溪流穿过村寨 , 村内鼓楼挺立 , 从远处悠悠传来一阵歌声 。 这是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栽麻镇宰荡村加所侗寨的一个普通夜晚 , 劳作一天的人们时常会聚在一起 , 轻轻唱起古老的歌谣 , 化作夜曲 , 回荡在星空之下 , 成就一个温暖的夜晚 。
村民们哼唱的 , 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侗族大歌 。 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黔东南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 , 2009年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侗族妇女在篝火旁练习侗歌 。 受访者提供
古老的歌谣轻声唱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 历史悠久 。 作为侗族人生活的衍生物 , 由天生拥有好嗓子的侗族人组合演唱 , 少则三人 , 多则上百人 , 侗族大歌用声音记录历史 , 创造了多声部、无伴奏的和声 , 在村内 , 一般以性别、年龄分成不同歌队 , 其中 , 又以女歌队居多 。
杨换珍 , 是榕江县栽麻镇宰荡村加所侗寨的侗族大歌传承人 , 她的婆婆胡官美 , 是世界非遗国家级传承人 。 “我的婆婆今年68岁了 , 她在我们寨子义务教歌 , 已经四十多年了 , 她的学生积累了600多个 。 ”杨换珍说 , 自己从三岁开始 , 就接触侗族大歌 , 学习侗族大歌 , 也是胡官美教的 。
年轻人|她和她的乡村丨大山里的女人唱着一首古老侗族歌谣
文章图片

杨换珍 , 榕江县栽麻镇宰荡村加所侗寨的侗族大歌传承人 。 受访者供图
杨换珍今年41岁 , 她小时候 , 村里还没通上电 , 人们在夜晚只能点上油灯 , 借助昏黄的灯光活动 。 就是在微弱的灯光前 , 她和几位寨子里的小朋友 , 一起跟着胡官美学习侗族大歌 。 她说:“这是我小时候最珍贵的回忆 , 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 只要一想到那个时刻 , 我的内心就特别温暖 。 ”
年轻人|她和她的乡村丨大山里的女人唱着一首古老侗族歌谣
文章图片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官美 。 受访者供图
“凡有鼓楼处 , 皆能唱侗歌 。 ”侗族大歌 , 不仅仅承担娱乐的功能 , 它更是侗族人的百科全书 , 承载着侗族最传统的教育方式 。 杨换珍说:“我们就是在充满侗族大歌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 在我们寨子里 , 不会唱侗歌 , 是很难嫁出去的 。 ”
对于侗族人来说 , 侗族大歌就是生活 , 音乐已经融入了基因 。 杨换珍介绍:“我们几乎天天唱 , 我一天不唱歌就会觉得哪里都不对劲 , 而且在我们的歌曲中 , 会有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 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习 , 在歌曲中受到教育 。 ”
侗族大歌 , 曾被称作世界上最高古老的“阿卡贝拉”(即无伴奏合唱) , 因为侗族是唯一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 , 他们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 , 都需要依靠这侗族大歌的口口相传 , 人们依靠着美妙的歌声 , 一代代传承下去 。 杨换珍是这样传承的 , 胡官美也是这样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