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京郊民宿虎年大“火”( 四 )


破解人才瓶颈
从2015年北京郊区陆续推出民宿至今 , 已有七年时间 。 2019年12月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八部门出台《关于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 , 简化民宿审批手续 , 在全国民宿领域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 为民宿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
目前 , 京郊精品民宿品牌数量已超过1000家 , 按比例推算 , 由北京市区进入乡村的民宿主及核心团队成员的数量至少有500人 , 这些人大部分都可以纳入“新乡贤”范畴 , 对于构建共同富裕的基层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问卷调查显示 , 北京乡村民宿建设高峰期为2017-2018年 , 绝大多数尚属于品牌培育期 , 开始进入民宿质量提升、民宿规模扩大的周期 。 这些民宿主大部分是从城市返乡入乡 , 对他们而言 , 确保投资安全、风险可控是决定下一步行动方向的重要因素 。
每个精品民宿都可以视作小体量的文创空间 , 单凭民宿主一己之力很难打造出满足游客需要的所有内容 。 比如 , 许多市民入住民宿后有体验手工等民俗活动的时间和需求 , 但民宿常常无法提供这样的服务 。 延庆区采用的办法是 , 由区内的妫水女手工艺发展促进协会负责对区内手工艺人进行登记造册 , 并成立巧娘工作室 , 将手工艺制作名录下发到各民宿 , 有需求的游客可以通过协会联系手工艺师上门服务 , 由文旅局提供一定补贴 。
灵活的机制解决了民宿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 , 普遍提升了游客好感度 。
实际上 , 民宿经营需要的外围人才还有很多 , 如民宿主题及活动策划、内容提供、品牌营销、新媒体传播等 , 单凭民宿主个人解决要花很大成本 。 如果政府部门能够介入 , 通过建立供需平台 , 发挥智力众筹的优势 , 就能提供破题思路 。
比如 , 延庆区文旅局曾与北京师范大学探讨建立服务于民宿内容需求的平台 , 将该校天文社能够提供星空观测的学生组织起来 , 为游客提供夜间观星的服务 。 政府部门如能为参与相关实践的学生提供认定材料 , 这样的机制就能顺利运转起来 。
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 有数量庞大的文化创意人才 , 他们既是潜在消费群体 , 也可能成为内容和主题打造的合伙人 , 还可能是解决某一问题的众包客 。 人才机制和组织制度的破局 , 是未来京郊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