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京郊民宿虎年大“火”( 二 )


北京北部郊区绝大多数都处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范围 , 长城脚下的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经过民宿的活化 , 变成了游客能够接触到的有效载体 。
无论是早期的“瓦厂” , 还是十年后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的京郊民宿 , 共同点在于满足了城市人群对短期度假高品质住宿产品的需求 , 同时提供其他配套服务——如品美食、看美景、拍美图 , 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 体验民宿主人生活 , 在足够宽敞和私密的空间里 , 与好友和趣味相投的其他游客开展社交活动 。
这些元素不同程度地体现在精品酒店、乡村度假村、客栈和农家乐中 , 精品民宿则集纳了各种元素于一体 。 “室内五星级 , 室外五千年” , 基本上道出了民宿的核心价值 。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问卷调查”)显示 , 民宿主认为游客选择民宿的原因 , 前三位是“院落装修设计有特色”“民宿主人亲自参与接待”“周边自然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 。
乡村社区人口稀少、天辽地阔、富含负氧离子且生活便捷 , 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 , 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短期生活目的地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 人们在孕育、滋养华夏文明的广阔乡村重新触摸乡愁 。
游客|京郊民宿虎年大“火”
文章图片

京郊栗子民宿
从城市转身
问卷调查显示 , 北京郊区民宿主在经营民宿前的身份 , 18%为“北京市内工作的返乡人员” , 23%为“出生在北京城区的市民” , 13%为“北京市内工作的外来从业人员” , 三者相加 , 占受调查人群的54% 。
这意味着 , 超过一半的民宿经营者 , 是从北京市区来到“后花园” 。 这部分人群在城市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资源 , 具有开放胸怀和广阔视野 , 对于来自市区客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期待有一定认知 。 他们懂得并尊重民宿需要软开发、湿开发、慢开发的道理 。
位于延庆区千家店镇的百里乡居民宿 , 其经营者王晓丽便是北京林业大学博士 。 在京郊建民宿 , 于她而言既是事业 , 也是一种育儿方式——她读小学的女儿每逢周末会到这里参加实践活动 。
这个民宿项目由整体搬迁的村子改造而成 , 保留村落传统风貌 , 同时开发了农事体验、矿物研磨体验、山地骑行、自然教育、非遗手工制作、文学营、乡村影院、星空观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
1988年生的张海龙 , 2018年从北京市内的互联网通讯行业离职返乡从事民宿行业 , 他在平谷区创立了北京乡博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四年间吸引了二十多个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 30个民宿项目几乎覆盖了全区所有乡镇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