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喝乐娃娃 磨喝乐

七夕的习俗七夕的习俗如下: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
2、喜蛛应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 。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
4、供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古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
5、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

磨喝乐娃娃 磨喝乐

文章插图
宋代说的磨喝乐指的是什么“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 。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磨喝乐”,乃是宋代最流行的泥娃娃(“磨喝乐”原为梵文“摩罗”的讹音,不知何故被宋人借用来命名泥娃娃),其地位相当于今日的芭比娃娃 。
磨喝乐的来历
1、来源于佛经中“天龙八部”诸神之一摩睺罗 。摩睺罗是护法神,梵语摩睺罗伽,他的形象逐步受中国文化的熏染,由蛇首人身的蟒蛇神演变为可爱的儿童形象,这是主流的来源观点 。
2、来源于大黑天神 。大黑天神也是佛教的护法神,学者胡适撰写过《魔合罗》一文,认为“魔合罗”(磨喝乐)是从印度神话的大黑天(梵语音译为摩诃迦罗)演变而来 。
3、来源于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 。有学者认为,磨喝乐应是罗睺罗的讹称,罗睺罗六年才破胎而出,符合求子情感 。
不管磨喝乐来源于佛教的哪位神仙,经过一番本土化后,变成了中国娃娃 。宋代,磨喝乐不再单是小土偶,而是越作越精致,大小姿态不一 。制作的材料则有蜡制、瓷器、木雕,甚至金银、象牙等,极尽精巧 。
磨喝乐是吃的嘛不是 。
“磨喝乐”形象是玩偶的起源,宋朝时期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寻常市民家、富室乃至皇家之中 。
都有“磨喝乐”的忠实粉丝,“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 。
磨喝乐是什么意思磨喝乐,乃是宋代最流行的泥娃娃 。
磨喝乐来源于佛经中“天龙八部”诸神之一摩_罗 。摩_罗是护法神,梵语摩_罗伽,他的形象逐步受中国文化的熏染,由蛇首人身的蟒蛇神演变为可爱的儿童形象,这是主流的来源观点 。
第一、先来说说玩具磨喝乐 。
磨喝乐也叫摩喉罗,是一种泥塑娃娃,它是七夕节的时候非常抢手的小孩儿玩的玩具,抢手的程度大概可以跟冬奥时的冰墩墩相提并
论 。
宋代人非常重视七夕节的庆祝 。每到这个时候,大街小巷的商品铺子里都会开始卖各种各样的小商品,磨喝乐就是其中一种,甚至还会有小孩子假扮成磨喝乐的造型满街跑 。
不过这个名字是个舶来品,目前的考证大多数认为它来自印度 。有的说是佛经中的摩喉迦罗,也有的说是释迦摩尼的儿子罗喉罗 。传入中国以后,就变成了小娃娃的样子了 。
【磨喝乐娃娃 磨喝乐】因为磨喝乐长得非常喜庆,又和七夕捆绑营销,所以磨喝乐在宋代被做成了一门产业 。不同材质和装饰的磨喝乐价钱自然也不一样,甚至还有记载中提到过有能动的磨喝乐 。想想顾千帆拿着磨喝乐满街跑的样子,也挺有意思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