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西南三千里

三十六、与西南联大擦肩而过的金庸
接近山顶 , 对着不但没有险滩、且几乎静止的沅江 , 我稍微表达了两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遗憾 , 大叔不置可否 , 只是说 , 沅陵是国家级贫困县 , “交通不行 , 没有通火车嘛 , 就是一条高速” 。 是啊 , 几百年来 , 沅陵都是湖南交通重镇 , 可驿运和水运的时代过去了 , 甚至国道的时代也过去了 。
山顶是凤凰寺 , 当年张学良就住在寺内送子殿 , 如今这里被辟为少帅纪念馆 , 一张幽禁行程图画出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的“旅行”:西安-南京-浙江奉化-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湖南沅陵-贵州修文-贵阳-贵州开阳-贵州桐梓-重庆-台湾新竹 。 到沅陵后 , 当时的县长为张学良建了一座天桥 , 从其卧室可以直通望江楼 , 方便他观看龙舟 。 除了龙舟与风景 , 当时集结于沅陵码头、准备顺流而下往前线抗日的船只 , 想必也历历在目吧 。
【一面|西南三千里】不过 , 张学良到沅陵时 , 武汉行将沦陷 , 他看到更多的应该是从下游疏散上来的大批民众 。 这其中应该就有程晓华一家 。 离开岳阳一个多月以后 , 他们终于在一个傍晚抵达了沅陵 。 船是到了沅陵 , 但用船老大的话说 , “人去一层皮 , 船去一层皮” 。 这条下河船 , 船头被石矶碰裂开了缝 , 船底有四五个冒水处 , 竹篙撑断了四五根 , 布帆被扯得七零八落 , 人呢 , 凡是曾经撑蒿或下水参与拉纤的人 , 没有一个不是一身伤痕 。 【程晓华《常沅十八滩》】
整个抗战期间 , 沅陵是内迁的重要中转站 , 也是湖南的“大后方” 。 1942年到1945年间 , 穆旦的堂弟查良镛也曾两次在附近一个农场生活 。 第一次是为准备联考 , 他考上了西南联大 , 因为没有路费学费 , 只能放弃 , 上了免学费的中央政治学校;第二次是他从中央政治学校退学后 , 回到湘西的农场里种油桐、读书、翻译 , 谋划着战争结束后自己的前途 。 这里的汉人苗人无一不会唱歌 。 冬天的夜里 , 他与他们围着从地里挖出来的大树根烤火 , 一面从火堆里捡起烤熟的红薯吃 , 一面听他们你歌我和地唱着 , 再用铅笔一首首记录下来 。 湘西给他的印象如此之深 , 以至于在他后来创作的武侠小说里 , 无数次出现与湘西有关的地名或者情节 , 《射雕英雄传》里一灯大师、瑛姑隐居的地方在湘西 , 郭靖、黄蓉“过常德、经桃源、下沅陵” , 一路寻找的铁掌山也在湘西 , 而《连城诀》里的狄云干脆就是沅陵南郊的麻溪铺乡下人 。 他说 , “我的小说中……最好的男主角是很忠厚、老实、朴素 , 受了委屈也不怪人家 , 武功不是很好 , 对人很体贴的狄云 。 ”【傅国涌《金庸传》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03年7月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