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的原因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症是什么?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 ED)主要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显著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 。在各类诊断体系中,均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
患者虽然主要表现为进食行为的紊乱,例如限制进食、过度运动、暴食、暴食后呕吐、禁食、滥用减肥药或泻药等,但这些紊乱进食行为的背后反映着他们的心理障碍,故又称之为心理行为障碍 。不少进食障碍患者对自己的体重、体形、身体尺寸等存在感知障碍,为了适应对身体的歪曲感知,故在行为上采取各种紊乱进食行为来控制或减轻体重 。
患有进食障碍症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先概括回答一下问题:
1、进食障碍并不是一种美丽的病,患有此病的人非常痛苦 。进食障碍往往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在精神科里属于小病种,但却是精神障碍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死亡率高达5%-15% 。
2、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是可以治愈的,治愈率在一半以上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都陆续设置了专门针对进食障碍的专科病房,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有出现进食障碍的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 。越早治疗,越容易康复 。
一整只烤鸡、一个汉堡、一个鸡肉卷,一包薯条、两杯400ml可乐,一边看着动画片一边吞完这些,林婷婷觉得她获得了久违的满足感,这是“最快乐最纯粹的时刻” 。很快,负罪感挤走了满足感,心里有个声音提醒她,“林婷婷,你又要变胖了!”
她冲进洗手间,蹲在便池旁,低着头,将食指戳进喉头,一股恶心感袭来,刚刚吃进去的食物从喉咙倾泻而出,“像开闸泄洪一样” 。直到呕吐物变得透明,林婷婷知道,她不会再有负罪感,因为刚才吃进去的食物已经被悉数清除 。
林婷婷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 。在医学上,神经性贪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 。进食障碍属于精神类障碍 。它的相关疾病还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其他特定的进食障碍 。西方流行病研究数据表明,进食障碍的患病率约0.5%到1% 。这意味着,每一百到两百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进食障碍 。
在中国,进食障碍患者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这是庞大而隐秘的群体 。他们无法正确处理食物带来的身心痛苦,耻于向家人、朋友倾诉,只能在社交网络上寻找病友,抱团取暖 。“暴食症吧”、“催吐吧”,类似主题的QQ群,都是这些患者的聚集地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心身病房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说,进食障碍往往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它的危险性一直以来被公众忽略 。“进食障碍在精神科里属于小病种,但却是精神障碍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死亡率高达5%-15% 。”
镜子、体重秤和卡路里
“天啊,我怎么这么胖!”17岁那年,湖北女孩林婷婷无意间在商场的试衣镜里瞥到了自己,“被自己吓了一跳” 。
镜中的女孩,身高170厘米,体重200斤 。双下巴、大象腿和壮实的胳膊,都让林婷婷觉得厌恶 。
此后,这个女孩的形象被抽象成短发、身材臃肿的卡通女孩,反复出现在林婷婷的日记里 。在页边空白处,林婷婷写上“虎背熊腰”和“大饼脸”,再加上几个大大的感叹号 。
林婷婷在日记中立志减肥 。受访者供图
因为身材,林婷婷从小就不喜欢自己 。初中时,有同学给她起外号,说她胖,她不但不生气,还对着别人笑,没人的时候,再扭过头去抹泪 。她慢慢变得自卑 。小学六年级那年,她喜欢上一个男生,到了高二也没敢表白 。
“胖子没有幸福可言 。”在日记本里,林婷婷告诫自己 。
17岁那年,她决定改变 。
她开始以节食、过度运动的方式减肥 。生活被量化成一串串数字:每天只允许摄入1700大卡的热量,这是根据她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出的日常所需热量的最低限度,这意味着,她三餐只能吃一碗面条、一口米饭、一口菜和一个苹果;晚自习后,跳绳2000个,做200个仰卧起坐;每天用皮尺测量胸围、臀围、大小腿围和手臂围,这些数字,每个月被绘制成一张折线图 。
【进食障碍的原因 进食障碍】 每到饭点,林婷婷坐在餐桌前,摆在面前的米饭、苹果和包子,很快在脑子里换算成热量:210大卡、83大卡和227大卡 。然后,随便扒拉几口 。
半年后,她惊喜地看到折线图走势一路向下 。体重秤告诉她,她减了60斤 。她拿出以前的裤子,两条腿居然可以塞进一个裤管里,“心里跟放烟花一样!”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