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的原因 进食障碍( 二 )


林婷婷觉得,变瘦以后,生活好像全面进入了某种高峰——整个高二年级都流传着她减肥成功的故事,女生们都来向她取经 。就连初中给她起外号的男生,也在同学聚会上不吝赞美,“林婷婷,你真漂亮!”
她并不知道,潘多拉魔盒已经悄悄开启 。
高三的一天,林婷婷被饥饿感击中了 。她报复性地吃完了一大盆排骨汤和两碗米饭 。很快,身体上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负罪感开始撕扯她 。她近乎本能地想到一个方法——把它们吐掉,吐掉就不会长胖 。
接下来的生活好像进入了暴食和催吐形成的旋转门,“那种感觉就好像毒瘾发作一样” 。林婷婷一边暴食、催吐,一边在日记里劝诫自己,“不能这样,会死掉的” 。
在寝室的卫生间催吐时,林婷婷把手机里的音乐调到最大声,以免室友听到她呕吐时发出的声音 。暴食催吐频率最高的那个冬天,她的右手食指关节因为抠吐被牙齿擦出了伤口 。有同学问起,她赶忙遮掩,“这是冻疮” 。
因长期催吐,林婷婷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关节留下了伤疤 。受访者供图“兔子”族
到武汉上大学后,林婷婷发现,原来她也有同类 。大二那年,她在一个大胃王博主页面上,看到了一群叫“兔子”的人 。
这些患有神经性贪食症的病人自称“兔子” 。“兔”是“吐”的谐音,寓意柔弱和胆小 。他们极度怕胖,自我评价体系完全建立在身材和体重变化上 。他们在深夜、独处、焦虑、沮丧的情况下暴食,再在罪恶感的驱使下,试图利用利尿剂、泻药、呕吐等方式清除吃掉的食物 。
这些聚集在百度贴吧、QQ群里的“兔子”们以年轻女孩居多,她们和陌生人分享着自己黑暗而隐秘的一面——给自己换上“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头像,在每天饭点前后准时分享暴食的快感和催吐的方法 。
每天中午十二点和晚上的八点左右,是“兔子”们集中活跃的时间 。按照平常人的作息,这两个时段,人们刚好吃完饭 。“兔子”们也是,只不过他们的生活多了一道工序——催吐,他们要把刚刚吃进去的食物通过各种方式吐出来,用手或者直接插进胃里的塑料管 。
在QQ群里,“兔子”们将催吐称为“生”,把吃东西叫做“沉” 。在他们的语境里,“吐”这个字不出现,会稍微好受点 。
李雨薇是其中一个群的群主,她1994年出生,金融行业的巨大工作压力让她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 。她说,每次有人加群,她都觉得特别失落——这个世界上又有一个人陷入了“这种巨大的痛苦” 。
群里的女孩们没有、也不打算去医院 。她们觉得自己“阴暗、丑陋” 。李雨薇的想法几乎代表了大多数,“暴食和催吐是一件难以置信又无法让人理解的事情” 。
“暴饮暴食和食后催吐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对情绪的不适当处理 。”曾参加过“中国红十字会进食障碍患者救助项目”的心理治疗师韩煦说,很多进食障碍患者具有的共同点是完美主义和低自尊,他们优秀却不善于发现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
大部分患者认为,“以瘦为美”的 社会 文化价值观为进食障碍提供了温床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成长中都曾遭遇来自家庭、 社会 关于身材问题的压力 。
像林婷婷这样的年轻女孩,尽管已经认识到了暴食和催吐的危害,但内心深处依然认同“瘦才是美的标准” 。
家长们也持这样的观点 。一位母亲谈及女儿的减肥行为时说,减肥行为本身并无不妥,只是过度才造成了神经性贪食 。“减肥不就是女人一辈子追求的事业吗?”
研究显示,神经性贪食症的高发年龄段为12岁到3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男女比例为1:13 。像林婷婷这样的女中学生、大学生是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 。
胖瘦难道比生命更可贵?
没人知道造成林婷婷式痛苦的源头是什么 。陈珏说,医学界也在尝试寻找,但还无定论 。和所有精神类疾病一样,进食障碍是多因素疾病 。
“遗传基础、生活事件和人格基础、 社会 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共同起作用,即‘生物-心理- 社会 ’模型 。”陈珏补充,“ 社会 文化”因素,如“以瘦为美”的 社会 价值观,在进食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 。
2017年1月,是林婷婷记忆里最冷的一个冬天 。她跟母亲坦白了自己双性恋的事实,母亲无法接受,母女陷入冷战 。
正值春节,家里的餐桌上摆满了大鱼大肉 。林婷婷疯狂地享受食物,再冲进卫生间把它们全部吐出来 。这是她病情最严重的时段,从以前的一个月暴食、催吐一次变成了每天暴食三次、催吐三次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