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东西问 | 你对电视剧《小娘惹》中的“峇峇娘惹”了解多少?( 三 )


文章图片

马来西亚槟城“槟榔侨生大宅” , 家庭布局有相当典型的闽南特色 。 中新社采访人员 黄鸿斌 摄
即使有的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生活日久 , 中文已不是十分通畅 , 他们并未因此减轻对礼俗文化传承的重视 , 以此保持和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 。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创始人陈祯禄就是峇峇 , 他曾经说 , “华人若不爱华人的文化 , 就会成为无祖籍的人 。 ”
另一方面 , 峇峇娘惹承继了很多本地文化 , 并将其融合到自身的中华文化中 。 这在饮食、风俗、穿着各方面都有体现 。 比如 , 峇峇娘惹的娘惹可峇雅(Nyonya kebaya) , 又称娘惹衫 , 是娘惹传统服装 , 制作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手绣法和镂空法 。 近年来 , 很多本地娘惹包括华人 , 将娘惹衫和旗袍结合 , 发展出中国风的可峇雅 。 可峇雅可以说是峇峇娘惹在文化上博采众长的代表 。
传承|东西问 | 你对电视剧《小娘惹》中的“峇峇娘惹”了解多少?
文章图片

娘惹们展现自己颇具特色的服饰 。 中新社采访人员 陈悦 摄
峇峇娘惹文化为什么能在马来西亚生根、开花并结果?其一 , 中华文化是富有生命力 , 重视传承的 , 它的很多特色被世界各地人民接受 。 比如 , 中华民族的春节文化 , 就多次得到马来西亚各族裔政治领导人的肯定 , 认为这其中体现出的重视家庭、重视亲人的理念值得各个族裔借鉴 。
其二 , 得益于中华文化包容融合、海纳百川的传统 , 中华文化来到马来西亚后没有封闭保守 , 而是积极适应当地的“蕉风雨林” , 融入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 。 所以 , 峇峇娘惹文化既坚持中华文化传统 , 又适应马来西亚本地社会 , 是文明互鉴的成果 , 其持久的生命力在这里开花结果 。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认为 , 峇峇娘惹族群和峇峇娘惹文化在中马交流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颜泳和:近年来 , 为了马中两国共同为“送王船”民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我多次到厦门、漳州等地访问 。 在那里 , 我不但可以用普通话 , 也可以用闽南语和当地官员、专家学者交流 , 这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 增进了亲切感 。
传承|东西问 | 你对电视剧《小娘惹》中的“峇峇娘惹”了解多少?
文章图片

2020年 , 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贡王”等 , 俗称“做好事” , 是一种民间消灾祈安的祭典醮会 ,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 图为厦门海沧钟山的送王船盛典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张斌 摄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