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古诗词描绘的泉州世遗景致( 五 )


诗赋讲述三座桥的故事
在泉州22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中有“三桥”:洛阳桥、安平桥和顺济桥遗址。这三座桥都曾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
九日山|古诗词描绘的泉州世遗景致
文章插图

“千尺晴虹挂水湄”的洛阳桥风景秀丽。吴拏云摄
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原称“万安桥”,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落成。洛阳桥在建造时采用“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技术手段,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热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洛阳桥桥身两侧设置宋以来各形制石塔7座,护桥石将军4尊。中洲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桥南有蔡襄祠,奉祀洛阳桥的主持建造者北宋泉州郡守蔡襄;桥北有始建于宋代的昭惠庙,祀通远王,曾为蔡襄建桥的指挥所。自古以来咏诵洛阳桥的诗赋甚多,北宋陈偁《题泉州万安桥》曰:“跨海为桥布石牢,那知直下压灵鳌。基连岛屿规模壮,势截渊潭气象豪。铁马著行横绝漠,玉鲸张鬣露寒涛。缣图已幸天颜照,应得元丰史笔褒。”写出了洛阳桥跨海连接两岸的雄姿。南宋王十朋《万安桥诗》云:“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人行跨海金鳌背,亭压横空玉虹腰。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预备有风潮。蔡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侨。”这里的“郑国侨”指的是春秋时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公孙子产。王十朋认为蔡襄造桥的遗泽要大过子产,这是极高的评价了。南宋刘子翬在《万安桥诗》中赞曰:“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渡瑶琼。雄如建业虎城峙,势若常山蛇阵横。脚底波涛时汹涌,望中烟景晚分明。往来利涉歌遗爱,谁复题桥继长卿?”明代戏曲家、书画家顾大典亦有诗云:“沧波欲尽海云垂,千尺晴虹挂水湄。寂寞寒潮自来去,行人惟说蔡公祠。”古往今来,众多贤士名流都对洛阳桥的雄伟壮观以及它不朽的历史贡献,予以肯定、赠以褒美。
九日山|古诗词描绘的泉州世遗景致
文章插图

顺济桥残存的部分桥墩仍保留宋代筏型基础。吴拏云摄
顺济桥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它与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顺济桥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近顺济宫(天后宫)而得名。该桥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由泰宁状元、泉州郡守邹应龙主持建造,沿用至20世纪。自元以来有过多次修缮,现以遗址状态保存。顺济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采用“筏形基础”法,全河床拋填石块形成结构基础,其上干砌条石形成桥墩,上部为石梁结构,现存船形桥墩及桥墩遗址约30处。顺济桥中段原有“三友石”(亦称“三友图”)是3块巨大石头桥板纹成“岁寒三友”(松、竹、梅)痕。可惜1932年改建时毁。诗人曾遒《桐阴旧迹诗纪·三友图》有诗句云:“梅白松苍竹有筠,天然墨渍露精神。春风江上图如绘,秋水桥头画迫真。”介绍的便是这“三友石”。顺济桥近桥尾处原有两石板,长各4丈余,缀合无小间隙,俗称“夫妻石”。相传如有男女于石上相遇,其运必亨。此二石今已佚。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夫妻石》曰:“缀骈两石判阴阳,一线痕牵册尺长。日月不渝盟带砺,雌雄作配俨鸳鸯。”把这夫妻石的传说写得活灵活现。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