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古诗词描绘的泉州世遗景致( 三 )


九日山|古诗词描绘的泉州世遗景致
文章插图

九日山上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吴拏云摄
提到山,南安九日山早已驰名中外。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它与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等共同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九日山上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东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为1174年,最晚的为1266年。古人讴歌九日山的诗赋极多,晚唐诗人张为的《题九日山诗》曰:“叠嶂横空向郡西,迥然高削众山低。树梢缺处见城廓,日影落时闻鼓鼙。风触薜萝鸿鹄语,谷生烟雾鹧鸪啼。游人步步出林去,碎月玲珑满石梯。”可见最迟在晚唐,山上已凿有人工石梯。南宋南安察院赵源有《九日山》诗云:“九日登临老奈何,强将幽恨寄悲歌。疲倚巾帽愁风动,病看饥肠厌酒多。东岭荒榛岁马鬣,西岩空榻锁蛛窝。独怜堂下千章木,跨历齐梁未改柯。”历经千年岁月的“无名木”是九日山古时“三十六奇”之一,赵源提到的“千章木”应该便是此树,惜此树今已无存。明初泉州知府胡器作有《游九日山》一诗:“郡中无事少从容,眺望闲登九日峰。云影半岩来紫帽,江流一道透黄龙。林中载酒惟瓢饮,石上题诗尽藓封。无计可辞轩冕系,归时犹听晚来钟。”诗中“紫帽”即指紫帽山,“黄龙”则指的是黄龙江,证明当时在九日山上既可远眺紫帽山,亦可俯瞰黄龙江,并无遮拦。而“石上题诗尽藓封”则证明九日山上的不少摩崖石刻,早在明初之前就已存在了。明代名宦丁一中《初春日九日山限韵一首》:“青阳淑气正熙微,九日山巅一振衣。岩谷千年余胜概,冠裳万里共春晖。秦君亭废名犹在,姜相祠荒世已非。欲觅辽东旧时鹤,御风仍向海天飞。”秦君亭、姜相祠是九日山中久负盛名的遗迹,隆庆元年(1567年)丁一中出任泉州府同知并游历九日山时却发现,这两处古之胜迹早已荒废,不禁心生愁绪。
灵山在清源山东南方,山中有伊斯兰教圣墓,是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史迹,与清净寺共同见证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动,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与融合。圣墓也是泉州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筑,主体布局由一圏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石墓。回廊下及挡墙壁中存有7方历代碑刻,其中一方记载了1322年泉州穆斯林集体重修圣墓之举,另一方为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下西洋期间来此的行香碑。明代曾任南京礼部尚书的黄凤翔到访灵山时作《游灵山睹僧坟》诗曰:“磊磊碧石台,瑟瑟白梅树。远瞰平远畴,近临樵牧路。竖子共踯躅,云是古僧墓。湼盘不记年,邱垅犹如故。每当暮春时,亦荐寒餐具。他人为子孙,徙倚竟薄暮。佛法本无生,生来亦不住。去时岂有迹,霓光与泡露。漫将腐草尘,溷向圆寂处。”灵山之上远近都被白梅覆盖,那场景想象起来也很美。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