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水润成都府 思源三道堰

成都西北的三道堰 , 这是一座被称为古蜀水乡的古镇 , 这里也是全国最优质、成都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 清澈的河水蜿蜒流过 , 不仅滋养着这一方的水光月色 , 还成为西南最大的自来水厂——成都市自来水六厂的水源提供地 , 承担了成都市90%以上的供水 。 连绵流水带着千年岷江的情感 , 梳理着古镇秀美的容颜 , 也积淀着古老川西厚重的底蕴 。 依托水资源 , 三道堰古镇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水乡文化、林盘文化 , 被誉为“西部最美水乡” 。
千年水乡
从地图上纵览成都平原的各条河流 , 奔腾的岷江先是经过都江堰首部枢纽 , 鱼嘴分水堤将岷江水一分为二 , 左边是内江 , 右边是外江 。 在宝瓶口 , 内江的河水又分布到四条河流: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 , 这四条河流从不同的方向滋养着成都平原 , 其间又各自分了若干支流 , 勾勒出了成都纵横交错的水网结构 。 在岷江的众多支流中 , 水质最为清澈的是柏条河、徐堰河 , 它们并排而行 , 共同孕育了一个成都平原的千年水乡——三道堰 。
在传说中 , 三道堰之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蜀时期 。 古望帝和丛帝在柏条河治水期间 , 在此地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 , 导水灌田 , 因此名为“三道堰” 。 但也有人说“三道堰”应该是“三导堰”就是“三道导水堰” 。 综合古镇位置 , 三道堰作为水利工程的配套系统形成于古蜀国 , 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 古人聪慧在于 , 筑堰导水不轻易采用横向拦截筑坝 , 而是因势利导 , 师法自然 , 顺水流方向筑堤 , 既抬高水位 , 引导水流 , 又不阻碍通航 。 都江堰水利工程尚是如此 , 其他大大小小的堰亦如是 。
三道堰是否形成于望丛二帝时期?一直以来 , 这种说法都缺乏具体的证据 。 但20世纪90年代的考古发现 , 却把当地筑城的历史推进到了更早的宝墩文化时期 。 1996年 , 在郫县三道堰镇古城村 , 发现了成都平原多处史前城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遗址 , 后来被命名为“郫县古城遗址” 。 该遗址长约650米 , 宽约500米 , 总面积32万平方米 ,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 距今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 。 1996年 , 古城遗址与成都平原其他史前城址共同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1997年 , 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全国同时期最大的礼仪性建筑遗迹 , 引起了文物考古和史学界的极大关注 。
民国时期 , 三道堰曾是成都西北面柏条河上一个重要的水码头 。 柏条河从都江堰起水即通木筏 , 到唐昌后既通木筏 , 又通木船 。 到团结镇的石堤堰分水后 , 木筏、木船皆可顺毗河通到金堂赵镇;顺府河通到成都 。 三道堰水陆码头则是船筏停泊、货物装卸集散之地 , 地方经济相对繁荣 , 当地民俗风情也颇具特色 , 被列为郫都区境内四大场镇之一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