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亚特人和巴尔虎人的区别 布里亚特( 三 )


火,月亮,骑士;头盔,长枪……告诉人们:布里亚特是马背民族的历史 。
《敖包相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蒙古情歌,这首歌就是从巴彦呼硕敖包唱遍了中华大地 。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部以草原为题材的影片《草原上的人们》在巴彦呼硕敖包山上开拍,片中主题曲《敖包相会》至今仍在广泛传唱 。为了纪念在鄂温克草原上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弘扬敖包文化,草原人民请影片的小说原作者玛拉沁夫先生为这里题写了“天下一敖包”的石碑 。
萨满即是巫师也是预言师,也是医药师和自然科学的传承者;是被尊崇语敬畏的非凡人物 。
布里亚特人祭祀萨满和山神白那恰的地方 。
斯仁达西家在部落村口,大大的院落里,一座白色围栏,立柱走廊,且讲究的镀锌铁皮盖的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院落前挂着一个被呼伦贝尔市旅游局命名的游牧人家招牌 。也是冰雪那达慕盛会的地方;院落里人员不少,还有喇嘛僧人在忙碌着,我们走了进去 。
我向身着民族服装的妇人打听:“你们今天有什么活动”?
妇人告诉我:“我们今天举行 火供节”;我向他询问我在2015年遇到的两个布里亚特人,我让她看着手机里的图片,她告诉我:认识,家离这里不远 。
又问:这里有许多年龄大的老人听不懂我的话,她们说的我也听不懂;
妇人告诉我:她们讲的是布里亚特语,现在的年青人会布里亚特语,也会汉语,同时也会蒙语,年长的老人听不懂汉语,更不会说汉语了 。
在此前我知道布里亚特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 。
我查阅了一下网络记载:
布里亚特人总人口约43.6万,现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的一些地方 。其中,俄罗斯有42万多人,蒙古国有4万多人,中国有近8000人 。(这个数字又在更新着我以前的记忆)
布里亚特语为蒙古语族的一个分支,蒙古语族分出4支方言:西支、东支、南支、及巴尔虎-布里亚特( 为中国巴尔古蒙古人所讲的 ) 。
通用布里亚特语,分东西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
18世纪起使用老蒙文,1931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拼音文字,1938年改用斯拉夫字母 。
【布里亚特人和巴尔虎人的区别 布里亚特】自1939年起使用俄文字母的文字 。
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 ( 使用西里尔字母 ) ; 生活在中国的布里亚特人 ( 部分地区,使用蒙古语字母 ) 。
布里亚特蒙古语同普通蒙古语有很大区别 。一个是音调不一样,再一个借用名词也不一样 。比如:普通蒙古语发"杀"音,布里亚特蒙古语发"哈"音 。普通蒙古语主要借用汉语名词,布里亚特蒙古语有一两千个单词借用了俄语名词 。
过去,布里亚特蒙古语中很多生产生活语言借用了俄语名词,借用汉语多一些 。
在她们的发音中,有许多连续的卷舌音(如果口吃或者大舌头发音很难讲话准确,顺利 ) 。
老妇人坐在门前编制着一种草,问过得知:香奈草,是“火供节”上使用的
历史的悠久在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俄罗斯人的面孔,身材丰满富态 。
查阅网络得知:布里亚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个古老的部落,《蒙古秘史》称作"不里牙惕" 。其先民一直在贝加尔湖一带森林草原地区,从事牧畜和狩猎生产 。1207年,术赤受成吉思汗之命率大军征服"林木中百姓",布里亚特部成为成吉思汗的属部 。其后多次迁徙,16世纪后开始在额尔古纳河、贝加尔湖、色楞格河流域一带草原上游牧 。
阳光照耀下金灿灿的秋色,布里亚特人与蒙古族,鄂温克族牧民放养着牛羊,生活在锡尼河畔 。
平坦的坡路草地上留下了收割牧草的车辙 。
1918年初,布里亚特蒙古人陆续迁入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翼旗境内 。1922年,经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批准,160余户700余人迁入今鄂温克旗锡尼河地区建立布里亚特旗,辖4个苏木,一直居住至今 。
仅有的文字石刻碑文我们还读不出来 。
风光秀丽的锡尼河畔,美的就是一幅画卷 。
大多数的布利亚特族人崇拜自然和神灵 。
走进斯仁达西的家,一张长条桌子两边坐着今天来参加“火供节”的老人,桌面上铺垫着台布,摆放食品的高脚托盘,茶壶,瓷杯,餐刀,餐叉,只是还多了筷子 。看到她们的面孔,头饰与着装总有走进了异国他乡的感觉 。
主人准备了自制烘焙的面包,油炸食品,蛋糕,奶油,酥油茶,水果,糖果,她们客气的让我们一同坐下来品尝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