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的诗论观点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是针对宋诗的流弊而发的 。
【沧浪诗话的诗论观点 沧浪诗话】严羽把宋诗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沿袭唐人,至苏轼、黄庭坚“始自出已意”,变革唐风,南宋中叶以后又转向晚唐学习 。它对于宋诗的变唐很不以为然,尤其反对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作风,谓其并不理解诗歌的特点,违背了诗学的传统 。
与此同时,《沧浪诗话》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别才”“别趣”的中心口号 。《诗辨》云:“夫诗有别材(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这里所说的“别趣”,是指诗歌作品有别于一般学理性著述的美学特点;所谓“别才”,则是指诗人能够感受以至创作出具有这样审美属性的诗歌作品的特殊才能,也正是艺术活动不同于一般读书穷理工夫之所在 。“别才”和“别趣”紧密相关 。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非关书”“非关理”,或者也叫作“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这就是严羽论诗的基本宗旨 。
在严羽看来,诗人的艺术感受和创造的才能,跟一般读书穷理的工夫是截然两码事 。读书穷理固然有可能促进诗歌艺术的提高以“极其至”,而艺术活动的根柢则并不依赖读书穷理 。
严羽《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的诗论观点 沧浪诗话

文章插图
《沧浪诗话》的原文是什么?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 。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 。
诗道如是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大历十才子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元和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傥犹於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