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杜松的词条

被蒙古人尊为“太师”的杜松,为什么会在萨尔浒全军覆没?因为当时的士兵装备落后,军队懒散,粮饷不充足,再加上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训练,因此这次大战会大败是必然的结果 。在万历皇帝亲政之前,因为朝堂上的明争暗斗,致使原本兵强马壮的明朝军队大幅度的缩水,所以直到万历皇帝亲政之后,明朝的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
在万历皇帝让杜松领军作战时,杜松本人也曾经说过明朝军队已是强弩之末 。因此,即便是明朝名将杜松亲自带军作战,那么对于这场萨尔浒战争也是回天无力的 。在萨尔浒战争中,作为三海关总兵的杜松当时带领着军队直接冲向努尔哈赤的老巢 。而当时的士兵们在杜松的带领下,基本上也是一股脑的往上冲,因为基本上没人会怀疑杜松,并且人人都会认为这场战争明朝最终会胜利 。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明朝的装备落后而不自知 。明朝当时使用的火器是在以往的战争中一直都会用到的,也因为这个火器才使明朝一直都立于不败的地位 。
不过,因为明朝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用火器了,同时士兵们也有很久没有训练了,所以即便用火器的话,那么也是会出现很多的失误 。再加上当时明朝使用的火器,是已经淘汰的武器,不过明朝的士兵当时却并不知道 。因此,在萨尔浒的战争中,明朝的士兵大多都是以火器来示意,完全没有战术可言,从而最后被八旗打得溃不成军 。而当时的右翼中军李如柏在战争失败后,在逃跑的过程中竟然还不让抢夺钱财,最后在八旗的追踪下,因为惊悸踩死了上千人 。当战败最后传到万历皇帝的耳中后,万历皇帝想的并不是怎么挽回这次的失败,而是将责任都推到了杜松的头上,而一代名将杜松也就这样当成了历史的替罪羔羊 。
杜松的形状是怎样的?杜松又名刚松、崩松、棒儿松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冠圆柱形,老为圆头形 。大枝直立,小枝下垂 。条状刺叶,坚硬,长1.2~1.7cm,上面凹下成深槽,内有一条白色气孔带,无绿色中脉,下面有明显纵脊 。球果球形,径0.6~0.8cm,熟时淡褐黑色,外被白粉,每果有2~4粒种子 。花期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

包含杜松的词条

文章插图
杜松个人简介本名:杜松
别称:杜太师、杜黑子
字号:来清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汉族
杜松(?—1619年),字来清,陕西榆林人,杜桐之弟,明朝大将,官至总兵,历镇延绥、蓟州、辽东、山海关,威名远扬,被塞外民族皆称其为“杜太师”,后于萨尔浒之战中阵亡 。天启年间追赠为少保左都督,清朝乾隆年间追谥为武壮 。
人物生平
杜松于万历年间由舍人从军,累功为宁夏守备万历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被迁为延绥参将 。当时杜松号称“杜黑子”,交锋时掳起两臂,乌黑如漆,持着金刀乱砍 。镇守陕西时,与胡人大小百余战,战无不胜,被塞外民族皆称其为“杜太师” 。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擢为署都督佥事,代替李如樟镇守延绥 。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河套的蒙古人进犯安边、怀远,杜松大破之,不久改镇蓟州 。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夏,被授为总兵,接替李成梁镇守辽东 。期间作战不利,一气之下焚烧粮草,被下狱处置 。杜松感到很惭愧,数次自毁甲胄,声称欲削发为僧 。当时朝臣都可惜杜松的勇武,但因杜松的为人,没人替他说话 。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盘踞河套的蒙古人大举进犯内地,杜松被重新启用,率领轻骑捣火落赤营 。斩敌二百余 。
杜松是什么杜松又称刚桧,崩松,棒儿松,普圆柏,软叶杜松等,是柏科刺柏属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
一、养护方法
1、温度:杜松的耐寒性是非常的高,冬天完全可以在室外过冬,不过为了能够保证它更加健康的生长,所以还是把温度尽量控制在十五度到三十度之间,夏季的高温不能太高,否则会严重它的正常生长 。
2、浇水:要时刻保持土壤潮湿,不能干燥,春季的时候每隔一到两天就浇一次水,不过要观察花盆内不能有积水,也不能行成洪涝,水浇太多的话很容易导致杜松根部坏烂 。
3、光照:杜松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接受充足的光照,毕竟它是喜光植物,每天至少要接受六个小时的正常光照,如果光照不够的话,杜松枝叶会变的暗黄,没有正常那么绿,影响美观 。
4、施肥:土壤一定要有养分,所以要经常施肥,每隔十五天到二十天就要施一次稀薄肥料,这样能够生长更快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