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四 )


扩展资料: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通常在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异常的行为模式 。常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岁以前)就出现品行问题,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学因素在犯罪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发现人格障碍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存在关联 。但人的行为改变绝非单一基因变异所致,重视环境因素,尤其是个体早期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防治尤具积极意义 。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有较多重叠,他们均具有情感肤浅、情绪不稳定、高度利己主义等特点(Lion,1980) 。关于反社会人格、表演型人格和癔症三者间关系引起精神病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 。
Robins(1966)发现行为指导所咨询的反社会人格女孩到成年时诊断为癔症 。Guze等(1971)报告相当多的癔症个人史中有反社会行为,其家族中亦有较高的反社会行为或违纪者 。Guze(1920)注意到妇女癔症和社会病态之间高度相关 。
Carethers(1975)提出“精神病态和癔症”假说,他认为在同样基础上,男性发展为精神病态,妇女则导致癔症 。Lilonfield(1986)推断,表演型人格是基础并起媒介作用,如为男性则发展为反社会行为,如为女性则发展为癔症(Briquet综合征)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