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村落 黄河古村换新颜


走进传统村落 黄河古村换新颜

文章插图
甘肃兰州西固区河口村位于黄河支流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里曾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水运发达,商贾云集 。
河口村布局规整,积淀厚重 。“三堂五厦三倒座,外带耳房两小间”的四合院体现了西北民居的地域特色,繁复精美的砖木雕刻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以河口村为核心修复的历史文化街区在为游客提供诗意栖居的同时,也让古老村庄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河口村于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从兰州市中心出发,跨过河口特大桥,山渐高、水渐阔,山水之间,“藏”着的一片古民居,便是河口村 。高处俯瞰,环抱村庄的莲花山起伏连绵 。远处,色彩斑斓的水居丹霞景区被湛蓝的天空映衬得如同一幅油画;近前,奔腾的黄河水从八盘峡穿山越岭而来,又沿着村南的河道浩荡东去 。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口村曾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水运发达,商贾云集 。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河口早已弱化“渡口”的职能,迎来了新的身份——河口古镇,这是以河口村为核心修复的历史文化街区 。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富有地域特色的明清建筑,也可以漫步黄河岸边、品读古渡历史,还能领略恬淡闲适、令人向往的诗意栖居 。
四街十七巷悠悠韵味长
河口村一片长约1000米、宽近500米的区域囊括了村内的主要传统建筑,面积虽然不大,规划却极为整齐:东南西北4条主街以钟鼓楼为中心,延伸至不同方向;4条主街上,还间或“点缀”着长短不一的17条巷道 。这片区域因此得名“四街十七巷” 。
“四街十七巷”的中心钟鼓楼坐东朝西,分为上下两层,是一座“四角攒顶”的阁楼建筑 。站在钟鼓楼上,举目四望,整个河口村的景致尽收眼底,木质门头的房屋相对而立,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蜿蜒伸展,街上悬挂的纱灯随风摇摆,三五成群的游人漫步街头 。
面向黄河、背靠大山、控扼河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河口村很早便成为交通枢纽 。2000多年来,霍去病西征、左宗棠平定西北等历史中都有河口的身影 。谈起河口的渊源,村中老人归纳为“源于汉、成于明、兴于清” 。到上世纪初,河口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都颇具规模,成为兰州的商贸重镇 。
随着商贸的繁荣,河口村的面貌也发生改变 。河口自清中叶开始大规模夯土筑城,修建四门城楼 。
如今,漫步村中,仿佛在历史中穿梭:300年的粮店、200年的祠堂和100多年的左公柳依次从眼前掠过;又好像在花园中游憩:河口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栽花种草,即使到了秋天,依然芳香四溢、翠意不减;也如同在风味集市中徜徉:街边售卖着诱人的特色小吃,有酸甜筋道的浆水面,有捶打千遍的洋芋搅团,还有飘着胡麻香味的油壶喧……“一到假期,店老板们就忙得不可开交 。”河口大景区物业办副主任张伟说 。
明清旧民居古色留古香
河口村的热闹通常发生在下午3点以后 。睡过午觉的村民纷纷走出家门,老人们聚集在广场,或下棋、或聊天;小孩们手持玩具、相互打闹 。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常常选择蹬一辆四轮观光车,开启“逛街”之旅 。
河口村的主街以老式商铺为主,沿街店铺多为前店后宅格局 。后宅的典型样式是四合院 。
推门走进一户人家,户主张明有热情地上前招呼 。眼前的这座四合院占地500多平方米,有近200年历史,先后居住过张家13代人 。
北面是上房,由长辈居住,也叫堂屋或正房;正房两侧是耳房,用于生火做饭、堆放杂物;东西两侧为厢房,由晚辈居住;南面为下堂屋,是三间式出檐屋;下堂屋旁开街门作院落的出口 。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员吴魁峻介绍,当地把这种院落布局归纳为“三堂五厦三倒座,外带耳房两小间” 。“这里的‘三’‘五’都是指开间数量 。”吴魁峻介绍,这种四合院除了街门,四面房门都朝院落方向开,美观实用,又兼顾私密性 。
屋顶是当地四合院的一个特色 。仔细观察便发现,张明有家的屋顶是单坡,且坡度较缓 。“这种屋顶在陕甘宁等西北省份颇为常见,主要与降水量少、木材相对匮乏有关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建筑学系副教授孟祥武介绍 。与华南和华中地区不同,当地传统民居瓦的使用量偏少,屋顶多不覆瓦,而是用方砖铺砌,仅在房檐处使用少量滴水瓦排水,防止墙体被雨水溅湿 。由于屋顶坡度较缓、方砖铺砌,单坡屋顶同时承担了谷物晾晒的功能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