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村落 黄河古村换新颜( 二 )


河口村令人赞叹的还有造型繁复的砖木雕刻,从宅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厢房、从墙脚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图案:透雕的蟠龙、盛开的花瓣,不一而足 。“作为活态的民间艺术,砖木雕刻是河口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见证,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创作热情 。”吴魁峻说 。
目前,河口村类似张明有家依然有人居住的古民居达21处 。为保护这些“凝固的历史”,2014年,兰州市西固区启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恢复修建工程,先后投入资金2.5亿元,改造河口村沿街115户民居和核心区313户民居的墙体外立面,保护性修缮古民居37户 。
昔日黄河渡今朝声名扬
河口村依河而建、因河而兴 。黄河,是河口的灵魂 。
沿南街顺阶而下,穿过南城门,便能望见宽阔的黄河河道 。成群的水鸟贴着水面自由飞翔,临水而生的芦苇随风摇动 。岸边,一条东西走向、绵延约5公里的木质步道横卧眼前,被当地人称为“十里黄河金岸”,沿途分布着古渡区、古村区等历史遗迹 。
来到亲水平台,河风轻拂 。顺着张伟手指的方向往远处看,一道河湾映入眼帘,“那便是河口古渡最佳的停泊码头‘阳畅湾子’,是当时西北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 。”张伟说,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品,比如煤炭、木材、中药、粮食、油渣、麻秆等,均可以在码头市场买到 。河口超过60%的居民从事水运行当,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依靠水路码头,河口古渡的羊皮筏子就有200多个 。
位于河口村的西固区民俗博物馆展示了羊皮筏子的制作工艺 。这种古老的黄河水运工具,以山羊皮为原料,将羊皮用油盐浸透晾晒后吹气成皮囊 。较大的筏子需皮囊600多个,可载货20吨 。小型皮筏则由十几个皮囊组成,一人即可驾驶,轻便灵活 。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水运逐渐被“铁公机”替代,河口村失去了交通枢纽地位,羊皮筏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从复原的海关遗址依稀可见昔日渡口的繁忙 。
因水而兴的河口村,如今围绕黄河文化,再次做起“水文章”:保护黄河两岸生态环境、开发黄河泛舟水上项目、打造沉浸式表演《记忆·盘古》水幕秀……近年来,河口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鼓励村民开农家乐、端旅游碗、吃生态饭,不少村民将自家院子改造成“河景房”,吸引游客入住 。
59岁的张和恭给农家乐取名“上善若水”,并利用自己的绘画功底把院子装扮得像幅画:翠竹、金鱼、古树、红花,一应俱全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观景,还可以看黄河奇石、赏精品书画、玩崖柏根雕,或坐在院子里读书写字、聊天品茶,度过一天难得的休闲时光 。目前,河口村已开办农家乐60余户,核心区1/5的居民参与其中 。
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四批中国美丽宜居村庄……近年来,河口村的“国字头”名片越来越多,名头越叫越响,古老村庄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昔日渡口重现往日喧嚣 。去年,河口村的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 。“接下来,我们将加大传统文化保护,推动村落设施提档升级,努力把河口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 。”张伟说 。
■小贴士
河口村一年四季旅游皆宜,相对而言,以春暖花开或秋风送爽之时为最佳 。
【走进传统村落 黄河古村换新颜】到达河口村,可以先参观民俗博物馆,了解古村历史 。之后,沿主街游览钟鼓楼、张公祠、子响棋院等古村标志性建筑 。傍晚,可以到“十里黄河金岸”寻一处临河农家乐,吹吹河风,小憩品茗,再点些柴火鸡、纸包鱼、油壶喧、洋芋搅团等特色美食,享受慢生活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