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古镇朱家角


海派古镇朱家角

文章插图
漕港河的水,给了上海朱家角大家闺秀的灵气和智慧,与乌镇、周庄、同里相比,朱家角用“海派古镇”形容再恰当不过 。作为勾连八方的航运码头,朱家角自古繁华富庶,迎送八方来客,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情怀 。海派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开放吸收、博采众长的博大胸怀 。如今,在岁月湍流不息的河岸,朱家角静静伫立着,给整座上海城保留了可以回头的理由 。
千年繁华如许
徜徉于漕港河两岸的青石路上,古朴的屋檐、悠然而行的木船映入眸中,时光此时慢成了碧水中的碎影 。两岸连绵不断的古屋和不时闪现的古桥,勾勒着明清水乡小镇的旧貌 。踏上明代的古桥,望着唐代的古塔,不知不觉间,就走入一卷徐徐展开的江南水墨画中,步履起落间,繁华如昨,古雅如昨 。这就是有着1700年历史的古镇朱家角 。
朱家角踏着千年绵长的摇橹声而来,早在三国时期便是成型村落;宋元期间,是一个名叫“朱家村”的富足小集镇 。古代,交通以水路为先 。朱家角连通了漕港河、朱泖河、淀浦河、淀山湖、太湖等水系,水运航道宽阔,四通八达 。利用先天的水运条件,这里贸易日益繁盛 。至明代,朱家村改名为珠街阁,清代时俗称角里 。是时,米市、油市、布庄、钱庄等纷纷涌入角里,“长街三里,店铺千家”,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于是在当地有了“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明清时期,朱家角的米价对长三角地区的米价都有很大影响 。
时至今日,朱家角不负往昔,繁华依旧 。九街沿河而伸,千幢明清旧宅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桥古风犹存……两岸商铺所用房子就是明清古民居 。一抬头,就能看见雕刻精致的木雕、石雕,它们穿越了历史的烟尘,静默而温柔地守护着古镇 。被时光打磨得乌黑的窄窗,半开半掩,仿佛岁月无所不知的眼睛 。阿婆茶楼、原乡楼菜馆、涵大隆酱园、放生桥菜馆……老商铺看过了朱家角的百年兴衰 。那从阁楼间飘逸出的幽幽茗香和沧桑烟火气,正向世人讲述着水乡的过往和故事 。
现在,水乡朱家角总是人气满满,有时,周末客流量都在5万人以上 。人们不仅仅是白天逛古镇,夜里也有各种文化活动,比如,听音乐会,欣赏曲艺节目,喝茶等 。在这个上海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乃至海派文化早已有机地融为一体 。
为了弘扬“古文化”“水文化”,朱家角正探索重启“角里老字号复兴”计划 。仅上世纪40年代,朱家角就有同德油厂、人和堂国药店、恒泰祥米行等著名老字号 。让老字号用起来、活起来、兴起来,成为古镇金字招牌、亮丽名片,让游客感受到朱家角的文化繁荣,是朱家角下一个努力的方向 。
海派大市情怀
尽管朱家角千幢古建有着“江南风”的主基调,但行走其间,海派文化依然大胆张扬 。其建筑融合了周围地区民居的多种风格,而又有独创之处,涵大隆酱园和大清邮局的老石库门、证大朱家角的徽派民居、江南第一茶楼的红砖大厝、西湖街上的吊脚楼,都是海派元素鲜活的载体 。
西湖街上多是江南民居的青瓦飞檐,有水上吊脚楼的独特风韵,很多民居的屋脊就像航船 。屋脊之间互相错落,高低起伏,充满层次感和音乐感,展示出一种流动的美 。
大清邮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老上海石库门 。邮局创于清光绪年间,破旧的“大清邮局”门帘上,依稀透着古韵 。红砖门拱足有二层楼高,豪华气派,门楣上的旋花砖雕,散发着浓郁的海派气息 。两旁“大眼粗眉”的落地窗,亦与对面的中式方窗相视而觑 。邮局外一个清代铜制铸龙邮筒,至今仍在承接着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各种信件 。这个活的“大清邮局”,依然是朱家角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阵地 。
朱家角小镇总是主动地吸取着世界精华,不管是建筑的、宗教的,还是艺术的、文化的 。古镇上不仅有圆津禅院(佛教)、城隍庙(道教),更有天主教堂,可见朱家角的“大市情怀” 。
今天,朱家角致力于打造成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典型示范镇,正在从历史古镇向全域水乡转变,对市民游客形成了别样的吸引力 。
新旧完美交融
朱家角的文气绵亘而来,不说咏珠曲社(朱家角昆曲社)、清华阁(圆津禅院丹青藏宝地,藏有赵孟、郑板桥等人的墨宝),光说《漕声》《珠溪》等二十多份本土报刊,便足以想象朱家角昔日文化的繁荣 。今日,行走朱家角,各种文艺馆依然遍布大小角落 。不管是老地新建的朱家角人文艺术馆,还是老店新开的全华水彩艺术馆、延艺堂,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