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报道 武汉,每天都在变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鄂州|《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报道 武汉,每天都在变
文章插图

阳光灿烂的光谷,充满活力。长江日报采访人员杨涛 摄
入夜,两江四岸灯火璀璨,流光溢彩。近处的江汉关,远处的黄鹤楼,鳞次栉比的高楼连同巍峨的长江大桥,全都成了灯光秀的幕墙;绵延上百公里的滨江绿道,游人如织。
这里是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坐拥大江大湖,享誉“九省通衢”;市井小巷,烟火繁华,激荡英雄气概,拥抱美好未来。
■ 老旧小区换新颜,民生实事暖人心
冬日阳光照射在脸上,美好生活温暖在心间。盛如祥和他的老伴坐在12楼阳台,俯瞰窗外盎然景致,开心地告诉采访人员,从老旧小区搬到盘龙城新居,日子过得可舒坦啦!
3个多月前,老两口还蜗居在江汉绍兴片区。“老武汉”提起那个地方都摇头,片区清一色简易老房子,早已破败不堪;出入道路狭窄,生活诸多不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当年,盛如祥一家7口就挤在一间40平方米老房子。下雨漏水,管道不畅,安全隐患更多。
与盛如祥老人类似,武汉市青山区73岁老人胡昇一家,也曾住在工人村街的棚户区,“一个大房间,两条大通铺,一个屋檐下可以住几十人”。
武汉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2021年市政府10件民生实事之一,全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19个,完工455个,惠及居民约20万户。“杂乱无章的蜘蛛网消失不见,扛煤气坛子上楼的日子一去不返了,重新修整的路面和加装的电梯让出行更加方便。”胡昇笑着说。
除了少数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需要拆除,武汉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持城市记忆。距离胡昇家不远的青山区红钢城建设七路的“红房子”,就正在被武汉打造成全市16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之一。历经修复的红房子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老武汉”印记,一些书店、咖啡博物馆、创意中心也被引进来,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据青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山红房子片区将建设为创新的新中心、文化的新平台、城市的新地标。政府也将通过“红房子”带动青山滨江岸线演进,打造长江右岸文化复兴的新标杆。
武汉拥有3500年历史。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蔡新元眼里,“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改造,构成了武汉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文化标签。”
去年6月,武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坚持因地制宜、“留改拆建控”并举,分类实施“留房留人、留房提质、拆除改造”。中心城区加快推动老旧小区、绿中村、历史风貌街区以及工业遗产成片连片改造,实现降低人口、建筑密度,增加绿色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山体湖泊及周边环境的目标。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