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千年大运河 文化永流传( 二 )


手工艺活态馆所在的区域 , 就是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 街区里还坐落着同样由工业遗址改建而来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等 。 20多年前 , 大运河拱墅段两侧老厂房多、棚户区多、臭水沟多 , 环境面貌很不理想 。 近些年 , 当地累计关停转迁了2000多家工业企业 , 并对其遗址进行保护 , 使拱墅段成为大运河古迹保存完整、风貌典型、景观优美的区域 。 如今 , 民居和商铺实现应保尽保 , 基本恢复了历史上的商业景观和形态 , 里弄建筑增加了厨卫设施 , 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 桥西历史街区成为集居住、商业、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为一体 , 集中体现杭州依托运河而形成的近代工业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和仓储运输文化的复合型街区 。
桥西街区往南 , 是杭州传统民居和航运设施整体风貌和空间特征仍基本保存、具有一定规模的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 。 再往南 , 就是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 , “美食”是这里的特色 。
静与动、文物与非遗、古代与近代、工业与生活 , 由一条“活”的大运河串联起来 , 气韵灵动 。 “希望通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 让市民和游客在大运河畔行走 , 不但能了解并体验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 , 还形成深入的认同 , 带回美好的记忆 , 使公园建设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 。 ”拱墅区副区长包晓东说 。
大运河山东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擦亮大运河文化“金名片”
本报采访人员 张 贺
【拱墅|千年大运河 文化永流传】在全长近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上 , 南旺分水枢纽是其中科技含量最高、最能体现古人智慧的工程之一 。
“我们的祖先非常善于建设超大规模的工程 ,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就是例证 。 ”山东省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黄登欣自豪地说 。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 坐落在汶上县南旺镇 , 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 南旺的位置非常特殊 , 是整条运河海拔最高的地方 , 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水脊” , 元代常常因水量不足而断航 。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 , 为了保障京城的物资尤其是粮食的供应 , 决心恢复元代因黄河改道而淤积断航的京杭大运河 。 1411年 , 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 。 宋礼征发民夫15万人疏浚会通河 。 但完工后 , 会通河仍然无水 。 宋礼万分焦急 , 于是找到了民间河工白英 。 白英对运河进行过勘察 , 非常熟悉汶上县的山水地形 , 他提出:南旺是运河的“水脊” , 应在大汶河戴村修坝 , 引汶河水至南旺再分流南北 。 宋礼邀请白英一起治河 , 主持修建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 。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集引水、蓄水、分水、排水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工程 , 体现了古人对水利的科学认识 , 许多做法到今天还在沿用 。 ”黄登欣介绍 , 白英首先在大汶河上修筑戴村坝 , 把大汶河水引入小汶河 , 使河水南流至南旺 。 然后在南旺建分水口 , 通过在河底建造一个鱼脊状的石拨即“鱼嘴” , 将汶水分流南北 。 改变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即可调整南北分流比例 。 为了解决水源问题 , 又在运河周边修建了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等 , 用于旱季放水、雨季储水 , 调节运河的水量 。 然后又在运河上修建了柳林闸、十里闸等水闸 , 逐级抬高水面 , 便利行船 。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建成后 , 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的畅通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