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出自 论衡

《论衡》的作者是谁?《论衡》的作者是王充 。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 。王充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
刺史董勤征聘他为从事,改任治中,自己辞职回家 。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 。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力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 。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病死在家中 。
人物成就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

论衡出自 论衡

文章插图
《论衡》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王充 。
《论衡》,是中国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计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与《后汉书·王充传》的说法吻合 。但王充在《自纪篇》中却说“吾书百篇”,“吾书亦才出百”,可能《论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晔写《后汉书》时仅可见到85篇了 。
【论衡出自 论衡】《论衡》曾长期未流传至中原 。蔡邕来到吴郡后得到了《论衡》 。王朗担任会稽太守时,也拿到了该书,王朗后来前往许都时,将该书一同带去,论衡因而逐渐流传开来 。该书主要阐述了作者无神论的思想观点,对当时社会上谶纬盛行,社会上层和民间流行各种神秘主义进行了批判 。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 。“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 。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
主旨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掺进了谶纬学说,而其集大成者的是《白虎通义》 。王充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神秘主义的谶纬说 。
“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 。王充还在书中批判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并认为“天”并非是神,而是无意识的自然之物,天和万物一样,都是由“气”组成 。
论衡全文及翻译论衡全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 。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 。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 。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 。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 。进在遇,退在不遇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故遇,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 。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 。此异操而同主也 。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 。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 。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 。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 。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 。御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 。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言也 。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 。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