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出自 论衡( 四 )


社会上一般的意见是:“贤德的人应当被重用,要是不被重用,也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 。读书人如果能迎合社会风气,揣摩君主意图,观察其境内情况,而调整自己专长,确定自己主张,周密窥测时机,能进献对君主有好处的东西,怎么会不受到赏识和重用呢?现在却不是这样,而是去作弄一些无益的技能,接受一些无益的主张,这等于夏天向君主进献火炉,冬天向君主献上扇子,尽做些君主不想做的事,献上些君主不想听的话,不碰上灾祸就算幸运了,怎么还能得福呢?贡献有益的才能,采纳有益的主张,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但有时会由于无益而得福,有时又由于有益而获罪 。况且夏天还可以用火炉来烘烤潮湿的东西,冬天可以用扇子来扇火 。社会风气可以迎合,君主的意图却猜测不到;意见可以随君主好恶而改换,才能却难于一下子改变 。如果当时的君主好文,而自己会文就能被赏识重用;君主要是好武,自己则不会被任用 。倘若君主好辩,有口才就会被赏识重用;君主要是不好辩,自己则不会被任用 。重视文的君主不重视武,重视武的君主不重视文;重视口才的君主不重视行为,重视行为的君主不重视口才 。文章和说话,还可以迅速学习;行为和才能,不可能立刻实现 。学问不经过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不能成名 。名望不一向显著,不可能被君主重用 。匆忙学到的本领,短时间树立的名望,时间和功力都不够,要是对自己预先没有了解,用什么来揣摩君主的意图而让其采纳主张,从而获得任用并发挥自己的才能呢?以前周朝有个人想做官,屡次都没有被任用,年纪老了头发白了,在路边低声哭泣 。过路人有的问他:“为什么哭啊?”回答说:“我想做官却屡次不被任用,自己悲伤年老错过了时机,因此哭了 。”有人问:“你想做官为什么一次也不被任用呢?”回答道:“我年少的时候,学的是文 。到文治之德成就了,开始想做官,而当时君主喜欢任用年老的 。爱用老年人的君主死了,后继君主却又要任用会武的,于是我改为习武 。武艺刚学好,重用会武的君主又死了 。年少的君主刚即位,喜欢任用少年,我的年纪又老了,因此一次也没有被任用过 。”当官是有时运的,不应当强求 。唉,迎合社会风气,揣摩君主意图,还不能达到目的,何况节操高尚,志向远大,不被利禄引诱,性格品质已经固定,不被君主重视的人呢?
遇呀,才能不是预先练习好的,主张不是平常准备好的,而是碰巧遇到君主满意,恰好符合他的心意,这样才称之为“遇” 。要是揣摩君主的意图来改变自己的主张,而得到敬重和地位,这应该起名为“揣摩”,不能起名叫“遇” 。春天耕种谷物生长,秋天收割谷物得到收成,求物物得,作事事成,不能称为“遇” 。不求自至,不作自成,这才能称为“遇” 。如同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东西,在郊外拣取别人抛弃的东西;好像是天给的地生的,鬼助的神帮的;犹如禽息的精神暗中推荐百里奚,鲍叔的魂魄暗中举荐管仲,像这样,才算是“遇”啊 。现在一般人既不能对遇和不遇的议论作出正确判断,又单凭被重用就称赞,根据不被重用就毁谤 。这种只凭现有效果和既成事实判定是非的作法,是不可能衡量操行和考察才能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