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折衷主义风格浓缩中国邮政史|建筑可阅读 | 上海邮政总局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折衷主义风格浓缩中国邮政史|建筑可阅读 | 上海邮政总局
文章插图

本报采访人员 张挺 摄
上海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商贸发达的商埠,作为南北邮件集散的枢纽和国际邮件互换局之一,上海邮政在我国邮政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独特地位。纵观上海邮政一百多年的历史,它饱经艰辛,历尽沧桑,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是全国邮政系统唯一拥有百年历史且建成后一直在使用、并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漫步其中,就如同翻开一部中国邮政史。
凝聚历史风云
上海是我国近代邮政策源地之一,上海邮政大楼的始建,与近代中国邮政发展和需求相关。随着五口通商和租界的设立,列强借口便利侨民和本国通信,相继在上海租界开设邮局,称之为“客邮局”。他们自设章程、自制邮票,不受海关检查,垄断我国对外通信业务。
清光绪四年(1878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建议设送信官局,由海关来承运京沪间的外交文书传递。清政府总理衙门以其议商之北洋大臣李鸿章,李鸿章复拟开设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五处,略仿欧美邮政办法试办新式邮政,设立江海关书信馆,交赫德管理。同年7月在上海印制发行以龙为图案的一套三枚邮票,这就是俗称的“大龙邮票”,这也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光绪五年(1879年)各海关的邮政办事处均采用“海关拨驷达书信馆”的名称。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折衷主义风格浓缩中国邮政史|建筑可阅读 | 上海邮政总局
文章插图

大楼设计图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折衷主义风格浓缩中国邮政史|建筑可阅读 | 上海邮政总局
文章插图

施工中的大楼
在海关试办邮政18年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奉旨开办大清邮政,委派赫德兼任中国大清邮政最高职位——总邮政司。翌年(1897年),上海海关拨驷达书信馆改组为“上海大清邮政局”,其机构仍设在上海江海关的后院内,管辖权归清政府,但经营仍委托海关,办公地点也仍在海关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上海大清邮政局改称“上海邮政总局”。此后在城乡陆续增设邮政机构和发展代办所,使邮政网点更加稠密。
随着邮政业务的发展,海关已不能满足办公的需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邮政总局租用英国怡和洋行建造在北京路9号的一幢楼房“新厦”后,才从海关后院迁出。宜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正式接替海关管理全国邮政,并在北京成立邮政总局后,上海邮政总局便更名为“上海邮政局”,上海邮局才正式脱离海关,独立经营。大清邮政时期,投递邮件都靠步行,直到1911年,才向英国购买100辆蓝苓自行车,每辆车60银元,这是上海使用自行车投递的开端。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