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咒拼音版全文 楞严经白话文( 五 )


如果这个见精,和明暗不是同一体的,你离了明暗虚空等尘境,再分析这个见精元明,到底是什么形相呢?离了明、暗、虚空,这个见性就等同于龟毛兔角,只是个假名而已,离了明、暗、虚空这三种尘境,又怎么形成见呢?
明和暗本来就是相互背离的,怎么能和见性同为一体呢?离了明、暗、虚空,就显不出见性,又怎么能说眼根、尘境完全不相同呢?看见虚空时,见性和虚空都是无处不在,根本不能分出哪里是虚空、哪里是见性,本来就没有界限和边际,怎么能说不是同一体呢?一会儿看见明、一会儿看见暗,能见的见性是没有变迁更改的,又怎么能说不是不同的呢?
你再仔细审视、要非常细致的审查详实、观察清楚:明是从太阳而来,暗是随着黑夜而来,通是属于虚空,塞是属于大地,见精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见精灵明觉知、虚空冥顽无知,不是和在一起的,也不是合为一体的,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不应该说这个见精没有来处、自己出来的呀 。
眼睛的见性、耳朵的听闻性、鼻子的嗅闻性、舌和身体的知觉性,都是圆融周遍的,没有动摇的,你要知道,这见闻觉知这六根之性,和无边无际的不动虚空,以及动摇的地水火风,共称为“六大”,本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无来无去、无生无灭 。阿难!你还在沉迷沦溺之中,还没领悟你的见闻觉知等六根之性,本是如来藏,你应该好好观察,见闻觉知之性,是有生有灭的因缘性?还是有同有异的和合性?是非生灭的自然性?还是非同异的非和合性?
你还不曾明白:如来藏中,藏性的见性,就是本觉的妙明,本觉的真精,就是妙明的真见 。不需凭借因缘和合,本来清净、无时不周、无处不遍,随众生迷悟程度的不同、认知的量也相应的有大有小 。
比如一个能见的见根,能够遍见法界;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觉这五根,也同样如此,都具有常乐我净四德,都能遍及法界,圆融遍满十方,哪里有什么固定的地方呢?不过是顺着造作的业、发现不同境界而已 。
一切世间没有开佛知见的无知众生,迷惑为因缘和自然,其实都是用意识心,在分别、计量、测度,本来就没有一个实体,只是假名而已,只要有所言说,都没有真实的义理 。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四跟我读藏经,白话写大意第115篇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四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第二卷之八原文
阿难 。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 。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回无所有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 。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如是阿难 。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若有出入,即非虚空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 。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 。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 。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 。云何睛空,号清明眼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阿难 。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 。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如是阿难 。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 。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来 。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阿难 。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 。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 。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如是阿难 。若梅生者,梅合自啖,何待人说 。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 。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阿难 。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 。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 。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如是阿难 。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