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海最灵的风景,不在外滩( 四 )


电车从浙江路桥上穿过苏州河 , 是这条百年电车线最值得打卡的风景 。 沿着浙江路继续向南 , 穿过熙熙攘攘的南京路步行街 , 绿白相间的电车转进广东路 , 载着我到达这趟旅程的终点站东新桥——这是14路从未变更过的地理坐标 。
站在东新桥的街头 , 旁边的德兴馆络绎不绝 , 横亘上海东西的延安高架路近在咫尺 。 而在高架桥下方 , 从延安东路外滩出发的71路中运量无轨电车 , 早已成为申城东西向交通主动脉 。

△71路中运量无轨电车 , 是贯穿上海东西向的“公交主干走廊”
尽管洋泾浜早已成为马路 , 城市变化物转星移 , 但“东新桥”这个流传至今已有百年的地名 , 化作了这座城市的胎记 , 绵延至今 。
当轻巧灵活的“辫子车”越来越多 , 和有轨电车一道织密了沪上的交通网络 , 电车也逐渐成为申城最重要、最市井化的公共交通工具 。 1932年 , 上海的电车分为华商、英商、法商三家经营 , 全市共有近30条有轨/无轨电车线路 。
搭电车成了上海人“一种综合而最基本的生活训练” 。 电车成了张爱玲细腻笔触下最富有生命力的物体 , 更融入到上海人的日常交谈中 。

△电车沟通起上海的大街小巷
倘若听上海人说“开无轨电车” , 意思便是说话不着调、乱说一通 , “满嘴跑火车”——毕竟相较于车轮下方有轨道的有轨电车 , 无轨电车只有一对“辫子” , 看上去显得“无序”“不靠谱” 。 除此之外 , 通宵工作被称为“开夜车” , 步行被称为“开11路电车” , 用来形容额面皱纹的“电车路”……这些俗语都从电车之中诞生 。
03
每一辆“辫子车” , 都是一部流动的上海史
上世纪90年代 , 上海一跃成为拥有全亚洲最大规模电车系统的城市 。 那时候 , 22条电车线路、近1000辆铰接式无轨电车在街头行驶 , 载客量占全市公交客运总量30% , 运营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
“辫子车”俨然成了申城的名片 。 它不仅在浦西把线网织得密密麻麻 , 更钻进了过江隧道 , 将正在腾飞的浦东也纳入到了服务版图之中 。

△ 上海隧道五线旧时影像 。
穿梭在城市街头的无轨电车 , 更是“上海制造”历史的一部分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上海客车厂生产的“上海牌”无轨电车 , 曾经遍布中国大多数拥有无轨电车的城市 。
可以说 , 中国无轨电车的发展 , 和上海密不可分 。
但时光的车轮碾得太快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迫在眉睫 , 四通八达的地铁在城市地底化作巨龙延展开来 , 笃悠悠的“辫子车”渐渐成了“非主流” , 日渐式微 。 多条无轨电车线路先后取消 , 不少曾经使用无轨电车的线路摘下了那对细长的“辫子” , 改用汽车行驶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