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议之争的名词解释 大礼议

嘉靖皇帝时期的“大礼议”事件对明朝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大礼议的来龙去脉,前面的答主已经做了详细的回答,我来谈谈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 。
大礼议之后内阁体制有了结构性的变化 。士大夫在与皇权的政治冲突中失败了,皇权得到强化,内阁相对独立的地位大为下降 。阁臣的角色变了,不再与皇权抗衡或是追求与皇权共治天下,而是成为几乎完全按照皇帝旨意办事的皇权附庸 。在这种情况下,何人入阁都改变不了这一格局,只能顺从皇帝 。青词宰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与嘉靖初期对抗皇权的杨廷和根本无法相比 。相对于六部,内阁的权力大为增强;但相对于皇权,内阁权力则大为下降 。士大夫整体上处于低谷,被皇权所制服 。
宣德以后士大夫权势有所提高,但只是外朝的情况,内廷由皇帝控制,并且用宦官监视外人,自己玩自己的一套 。成化时期皇帝已有内外事务分工的设想,正德时期外朝和内廷似乎有默契,皇帝和士大夫这种分工很微妙 。嘉靖初期士大夫其实是想固定这种官员掌权的局面,不料碰上了嘉靖皇帝这样一个硬手,打断了成化、正德以来皇帝和士大夫的这种分工进程 。
上图兴献王朱祐杬,嘉靖生父,大礼议后被追封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兴献王墓也升级为显陵 。
上图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嘉靖皇帝父母合葬于此 。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大礼议中世宗与张太后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几乎在打败反对派的同时,世宗开始报复外戚张氏 。前两位皇后之死与此有关,张氏兄弟及张太后本人也因此而丧命 。实际上,老太后与世宗的恩怨,主要原因还是世宗需要压制孝宗一系,确立并抬高自已的统系,这也是大礼议的核心内容 。太后属于孝宗一系,因此必受世宗的压制,并非世宗对老太后是否恭敬的问题 。
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事件,实际上是一场政治斗争,这是当时朝堂上新的党派与旧的党派一起做斗争的事件 。当时武宗刚刚驾崩,但是他并没有留下子嗣,张太后和内阁的大臣们商议之后决定让明武宗的堂弟的儿子朱厚熜来做帝王 。当时朝堂上的杨延和认为朱厚熜年幼在朝堂上无根基,而且又没有父亲,是一个很好的傀儡帝王,然而朱厚熜并不是这样的好拿捏,之后在朝堂上跟杨延和等党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
朱厚熜刚刚被接入京城的时候,杨延和用的是太子的礼仪去迎接朱厚熜,但是朱厚熜并不买账,还说:“诏书上写得特别清楚,是要召朕入京登基为帝”,但是杨延和还向给朱厚熜一个下马威根本没有同意朱厚熜的要求,朱厚熜也没有妥协,最后是张太后率领群臣前来迎接新帝进入皇宫,朱厚熜随即在奉天殿登基为嘉靖帝 。
朱厚熜当了帝王之后,于是就要追封他的父亲为帝王,她还活着的生母为太后,但是遭到了杨延和为首的群臣的反对,嘉靖帝见此于是大哭着要退位 。之后嘉靖帝还利用手中的皇权,让锦衣卫把杨延和等为首的八个大臣都打入了监狱 。而朝堂上四品以上的官员体制发放俸禄,五品以上官员在朝堂上当场受杖刑,一下子就打死了十五个人 。朝堂上的臣子大多都是文人,他们见此就怂了,不再敢反对嘉靖帝的决定了 。
嘉靖帝从这样的一次“大礼议”事件牢牢的抓住了皇权,把弘治以来的杨廷和、杨一清等人的党羽的权势彻底的给粉碎了,并且还提拔了很多的新人上来,彻底的命武宗时期腐败浑浊的朝堂给改革了 。此外通过这样的事情,朱棣一脉的子孙也顺利的进入了太庙,朱棣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嘉靖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父亲的地位 。

大礼议之争的名词解释 大礼议

文章插图
明朝大礼议是怎么回事“大礼案”也称“大礼议”
具体内容摘录于“西祠胡同”
明世宗朱厚熜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后,统治阶级内部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论争 。“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及路,终而争庙谒及乐舞 。”斗争的焦点是如何确定世宗生父朱佑杬的尊号 。实质是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先朝阁臣和言官,确立和巩固自身的统治,推行新政 。这一事件从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开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以世宗一方胜利结束,在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