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300字 孔乙己读后感(13)


而与之构成鲜明比较的是 , 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笑闹无心的 。这也是小说给人些许温暖的几个地方之一 。孩子们是可爱的 , 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 , 他把善良用在孩子们的身上 。而叙述者“我” , 也是一个孩子 , 同样不乏同情之心 。
再读这 篇文章 , 我再也笑不出来 。因为虽然孔乙己的杯具有他自身的原因 , 但根源是因为冷酷无情的社会和罪恶的科举制度 。但愿这种笑声我们永远不再听闻 。
孔乙己读后感9
到后来 , 孔乙己总算是脱掉长衫了 。
此时的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过咸亨酒店 , 连掌柜的都不怎么记得他 , 据说是打折了腿 。但是孔乙己最终还是在中秋过后回来了 。这时的他不再穿着那件破烂长衫 , 而是一件不成样子的破夹袄 。这时的孔乙己 , 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 , 双腿被打断 , 走路要靠双手 , 连说话也有气无力 。而他平时的气势也全然不见了 , 说话不再满口“之乎者也” , 面对别人取笑他的时候不再辩驳 , 掏钱的时候“排出”的动作被“摸出”代之 , 不一而足 。孔乙己此时大概是完全没落了吧 。
单从长衫来说 ,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就可见一斑 。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 , 善良而又无能 , 可怜而又可气 , 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 。一件“又脏又破 ,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 也没有洗”的长衫 , 孔乙己却坚持一直在穿 , 并且还要站在柜台附近显摆他是读书人 。由此就能看出孔乙己对“读书人”这一名号是多么迷恋 , 甚至是疯狂 , 就连偷书 , 也是“读书人的事” , 不能说是偷 。他宁愿自己承认“窃书”也不愿意别人说他“偷书” 。因为偷书是违背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的 , 不是读书人的行当 , 更不是君子的行为 。可见孔乙己已经把自己从内心标榜成了“士人”“君子”了 。因此孔乙己时刻都要把象征着自己有学识、有文化的长衫穿在身上 。这样又有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味道了 。
孔乙己之所以这样在乎读书人的身份 , 还是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 。在孔乙己的身上 ,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千百年来无数堕落文人的共性:死啃书本 , 迷于科举 , 动辄满口孔孟经典 , 实则四体不勤 , 五谷不分 , 自命不凡而清高不已 , 只能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 。自从中国开始科举制度以来 , 就有无数青年投身其中 , 为此奋斗到死 。然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毕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过去 。于是无数个孔乙己便出现了 。他们并不是没有文化 , 相反 , 他们的文学素质并不低 , 但是往往这些孔乙己们却经受不住落榜的打击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 最后走上相似的结局 。只是在孔乙己之前 , 这些人的故事不为人所知罢了 。这些文人们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感 , 于是便想尽办法让人们注意到自己的文学素养是多么高 。实质上 , 这些人不仅不能从炫耀中得到别人的认同 , 反而还会把自己的缺陷抖出去 , 造成自己成为了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孔乙己在文中多次出场 , 不都是伴随着“短衣帮”甚至孩童们的笑声么?孔乙己自命不凡 , 不屑于和“短衣帮”在一起喝酒 , 但是实际上 , 逐渐地他连加入短衣帮的资格都失去了 。他在众人面前的狡辩其实也是自欺欺人 , 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 , 而不去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 结果只能越陷越深 , 让自己愈加滑向社会的底层 。就连孔乙己最后一次去咸亨酒店的时候甚至别人都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
就算孔乙己最终脱掉了长衫 , 他的灵魂依然是被长衫所蒙罩着的 。这封建科举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的遗毒已经在孔乙己的精神深处扎下了根 。
孔乙己的故事看似是特例 , 其实不然 , 从古到今都有着无数个孔乙己式的人物 , 只是我们把他们的故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 没有注意到罢了 。
孔乙己读后感10
在读完鲁迅写的这篇具有悲剧色彩的文章《孔乙己》之后 , 我心里感到一丝凄凉 , 一点同情 , 然而我也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 , 所以我要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