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如何更有效地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如何更有效地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
文章图片

绿色能源“风”景线 日前 ,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的祝郢风力发电场和张浦郢风力发电场正式并网发电 。 两座发电场装机总容量47.5兆瓦 , 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超过1亿千瓦时 , 相当于节约标煤近4万吨 ,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10万吨 。 从风机安装到电网线路的建设 , 一群追“风”人在绿色能源“风”景线上默默奉献 , 助力减碳工作 , 守护碧水蓝天 。 图为张浦郢风力发电场一隅 。 新华社
本报采访人员 | 王晓涛
年终岁末 ,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 , “碳达峰碳中和”赫然在列 。
2020年9月22日 ,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 , 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这一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 , 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 正如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所说 , 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决策 , 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 , 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 , 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 。
站在新起点明所从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 “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 2021年里 ,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年度热词顺理成章 。
不过 , 这并非“碳”字第一次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年度十大流行语 。 采访人员发现 , 早在2009年 , “低碳”一词就曾入选《咬文嚼字》公布的当年十大流行语 。 那一年 ,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 ,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低碳”浪潮 。
在查阅有关碳排放的资料时 , 采访人员注意到一个细节:1978年 , 中国的碳排放强度达到了最高点 。 那一年 , 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之年 。 时间上的巧合 , 耐人寻味 。
有关数据显示 , 1978~2018年 , 我国的碳排放强度在40年间呈现“断崖式”下降 , 这无疑与中国的坚持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 不过 ,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 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 特别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 , 一直到2013年左右 , 中国的碳排放量快速增长 , 占世界的比重从15%升至28% 。 原世界第一排放大国美国 , 2005年碳排放达到峰值57亿吨 。 欧洲制造业大国德国的碳排放于1979年达到峰值11亿吨 , 欧洲的碳排放也于1979年达到峰值34.4亿吨 。
如今 , 早已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达国家 , 大多实现了“碳达峰” , 碳排放均处于下行通道 。 而正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发展的新兴经济体 , “碳排放”则与日俱增 。 有效控制碳排放增量固然重要 , 但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更应为其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排放负责 。 今天发达国家的人口虽然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0% , 但排放量却占到了全球的52% , 人均排放量远高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 因此 , 发达国家理应为减排担负更多责任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