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孙海洋彭四英带着孙卓游庐山:这场迟到的旅行,到底意味着什么?( 二 )


因为在当前“认亲的氛围”中 , 孙卓可能显得比较看得开 , 但是当媒舆的热度退却 , 生活的节奏平稳下来后 , 他总还是会反刍过往的琐碎 。 这跟养父母买他的“罪恶性”关系不大 , 更多是基于他(她)们发生过生活上的实质勾连 , 也就是无法遗忘的“错位14年” 。
另外 , 不少人强调孙卓已经回归生父母的家庭 , 是不是媒舆的关注度该降一降 。 在这个事情上 , 其实无需担忧 。 因为人们谈论孙海洋的“寻亲”、“认亲”、“融亲”等 , 主要在于对拐卖行为的侧面抨击 , 也就是“寻亲”、“认亲”、“融亲”等越艰难 , 就越能反映出拐卖行为的罪恶性 。
并且也要明白 , 孙卓既定的被拐命运 , 对他来讲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 只要孙卓自己没有觉得不舒服 , 就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 当然媒体在相应的报道上 , 舆论在对应的围观上是该保持克制:不夸大事实 , 不偏离因果 。
尤其在对孙卓养家的追问上 , 最好只针对事实和因果进行论述 , 牵涉到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 最好不要急着抛进舆论 , 要不然很容易伤害到孙卓 。 如此强调这点 , 并不是为保护孙卓的养父母 , 而是作为孙卓来讲 , 就算他回到生父母身边 , 他终究也跟养家无法彻底扯断 。
与此同时 , “融亲”是个渐进的过程 。 “孙卓得知孙海洋和彭四英是自己的生父母”与“孙卓感知孙海洋和彭四英是自己的生父母”是两回事儿 。 这对于孙卓、孙海洋、彭四英来讲都是一样的 , 他(她)们都需要通过更多的日常生活互动来增进感情 , 而“一家三口游庐山”的事情算是其中之一 。
因为从根本上来讲 , “一家三口游庐山”的事情跟“一家三口在饭店吃饭”的事情是没区别的(这对于孙卓和孙海洋彭四英而言) 。 但是在具体叙事的过程中 , “一家三口游庐山”的事情因更有图景感 , 所以更容易进入舆论视野 。
就此而言 , 我们会发现在“融亲”实践上 , 旁观者视角更多是感慨多于感受 , 也就是更看重“小确幸”的图景意义 , 至于“小确幸”中当事人们的感受 , 已经不再那么看重 , 或是认为当事人们已经拥有幸福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