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分子》这部书,你认为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本书所表达的是埃里克·霍弗对群众运动的思考 。它表达了,恐怖的不是狂热分子,而是煽动鼓动他们的人或势力 。在我们的小我看来,天上地下没有一样东西是值得为之效死的 。只有当我们自视为舞台上的演员,死亡才会失去其恐怖性和终极性,而成为一种模拟行为和戏剧姿态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卷入群众运动?为什么群众运动总是会呈现出暴力倾向?是谁热衷于加入群众运动?读这本书,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视角,了解权力运作的方式,提醒自己不要傻哈哈的成了炮灰 。
书中提及的群众运动的狂热,实际上是个人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大爱与无私背后支撑的是小我情绪 。书中未提及的,但我认为恰恰已在从反面论述的是一个灵魂如何先独善其身,获得自我的圆满,不至于在盲目中去外部进行破坏,以达到自我投机的目的 。但如果从史上社会革命议题上说,我也许太过理想主义,事实是残酷的 。
书中还表达了”有些书能给我们带来极大智力愉悦,同时彻底破坏我们对世界的期待感和紧张感,如同被剧透般的面对以往懵懂之事,半喜半忧 。本书即是其一 。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却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生的神奇工具 。“对群众运动而言通过举办游行、检阅、仪式和典礼之类的活动……可以引起每一个心灵的共鸣……最冷静的人也会因为看到壮观的群众场面而动容 。
我们可以人云亦云或看似标新立异的解释很多现象,发出很多愤慨,打很多无聊的口水战,但实际上真的应该把镜头从个体拉到社会,从现状溯及到历史,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让你站上新视角的机会 。每当我们看到一个体制明明无能已极却能苟延残喘时,就可以断言,这个体制要不是完全没有读书人阶级,就是当权者已经与言辞人结成紧密同盟 。如果所有读书人都是教士,那教会就是不可动摇的;如果所有读书人都是官吏,那现政权就不太容易会遇到反抗 。
文章插图
战争狂热分子是什么意思《狂热分子》是2008年04月01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埃里克·霍弗 。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 。
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 。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 。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
《狂热分子》自1951年出版至今,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行销50万册以上,译成10余种语言,为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 。
《狂热分子》这部书,它是围绕怎样的一个故事来写的?【狂热分子的简单介绍】本书作为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但绝非像教科书那样沉闷 。查询了一番作者,真是颇具戏剧性的一生:埃里克·霍弗,失明又复明、孤儿、数年的边流浪边打零工生活,即使成为高级研究员后仍然在码头做工,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 。马克吐温说“现实比小说更离奇”,而霍弗也正是在这种传奇的身世中摒弃“烦躁”来探究“狂热”的积极分子们 。本书出版于1951年,霍弗眼看着红色浪潮涌动、卐字旗的兴衰、亚非拉的民主独立等等社会变革运动,思索政治家与其拥趸者之间的关系,加上他半辈子跟“最适合当狂热分子的‘畸零人’生活在一起”,所以霍弗所持观点有别于庙堂上的理论家——多了几分市井的气息——真实且细腻 。
这本书一共分了四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群众运动的魅力所在 。第二部分则是对“狂热分子”的潜在构成人物、社会阶层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讲这些“乌合之众”如何成为凝聚成了“一块钢板”,也可换言之“一条绳上的蚂蚱”,最后一部分则是对运动的过程剖析 。
群众运动的兴起原因在霍弗眼里看来似乎很简单:改变 。改变周遭的一切 。“革命运动是一种追求改变的工具”:孙文革的是封建王朝中处于统治阶级的满人的命;而毛泽东革的是资本主义特权阶级的命;斯大林同志清扫地球也是要让赤色布满全球,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革“剥削阶级”的命 。试图改变的人才会蠢蠢欲动,安于现状的人则只会满足现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生肘子怎么做好吃的
- 祝医生的祝福语
- 芒果吃多了会怎么样呢
- 莲花湖|乌拉尔的威尼斯:蒙齐诺地区风景最美的村庄
- 央行的降准是什么意思
- 关于汉朝的赋税
- 勾股定律是怎么发现的
- 专利保护的基本特性包括哪些
- 怎么ping自己电脑的ip
- 对家庭的幸福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