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而名|修觉山 山不在高 因文而名( 三 )


诗情画意的新津给杜甫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美好印象 , 次年阳春三月 , 他又两次来到新津 , 又留下了四首诗 , 以《后游》及《题新津北桥楼》这两首为最佳 。 “西川供客眼 , 惟有此江郊!”《题新津北桥楼》中的这两句诗 , 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
《后游》诗云:“寺忆新游处 , 桥怜再渡时 。 江山如有待 , 花柳更无私 。 野润烟光薄 , 沙暄日色迟 。 客愁全为减 , 舍此复何之 。 ”这首诗散发出一股明媚的春光气息 , 首联写诗人对旧地的怜爱 , 颔联写旧地对诗人的盼念 , 物我情亲 , 彼此神融 。 在诗人眼里 , 古寺及江上的竹桥仿佛在盼望他 , 花红柳绿 , 江山如画 , 一切都好像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 此时 , 不仅朗照的阳光让原野丰润 , 连沙滩也显得温暖 , 诗人心情愉快之极 , 客居异乡的愁闷不翼而飞 。
纪胜亭苏辙留诗
继诗圣杜甫之后 , 登修觉山的又一文豪是苏东坡和弟弟苏辙 , 时间是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 。 据何毅豪著专文《苏轼、苏辙修觉山之行考证》 , 这年苏轼22岁 , 苏辙20岁 。 兄弟二人寓居修觉山宝华寺 , 读书吟诗 , 寻幽访胜 。 苏轼虽未留下诗作 , 却有6首诗是和新津的名人、宋徽宗时任宰相的张商英唱和的 。 在原修觉寺和宝华寺 , 分别有东坡读书亭和东坡洗墨池纪念苏轼的游踪 。
苏辙留下的《纪胜亭》影响深远:“夜郎秋涨水连空 , 上有虚亭缥缈中 。 山满长天宜落日 , 江吹旷野作惊风 。 爨烟惨淡浮潜浦 , 鱼艇纵横逐钓筒 。 未省岳阳何似此 , 应须仔细问南公 。 ”此诗虽咏纪胜亭 , 落笔却是亭下水泊 , 意境宏阔 , 尽写江水风貌 。 尤其是末二句 , 把纪胜亭与名扬天下的岳阳楼相提并论 , 让后人好生自豪 。
【文而名|修觉山 山不在高 因文而名】杜甫的《后游》和苏辙的《纪胜亭》 , 被誉为修觉山文化的两颗明珠 。 大批文人墨客纷纷在诗文和吟咏中反复提到修觉山 , 在文化光环的映射下 , 竟使大江畔的这座小山丘不仅跻身《中国名山录》 , 更成为中国文学史灿烂星空中闪烁的明星 。 地理上的修觉山也许微不足道 , 但文化意义上的修觉山却光照日月 , 万古流传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