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而名|修觉山 山不在高 因文而名( 二 )


玉皇观位于修觉寺右上方的山巅 , 古名雪峰观 。 唐代建的玉皇楼圯败后 , 清乾隆、道光年间复又两次重建 。 玉皇观有五重殿宇 , 头殿供城隍;二殿供东岳大帝;三殿(正殿)尤为高大宏伟 , 供太上老君;四殿一楼一底 , 底层是斗姥殿 , 上层是视野宽阔的玉皇楼 。 凭栏远眺 , 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 尤宜避暑 , 自有清风徐来 , 酷热顿消 。 加之观内幽花满径 , 古木参天 , 令人生出羽化登仙之感 。
宝华寺比邻纪胜亭 , 距修觉寺不足200米 , 始建于南宋 。 沙门为圆门 , 门楣上有石刻“宝华禅院”四字 。 寺后有纪念苏东坡在此读书作文时洗砚的东坡洗墨池 。 头殿供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 , 左右殿分别供药王孙思邈、三婆娘娘 。 甬道之后的正殿 , 供如来、弥勒、迦叶及十八罗汉 。 此处山势突兀 , 有飞泉流泻而成清池 。 寺内左角钟楼上 , 悬有高约七尺的巨钟一口 , 每晨昏敲击 , 声音清越 , 声传数里 , 新津十二景之一的“宝华钟梵”即指此 。
白观音居修觉山半山腰 , 临苍崖碧水 , 修竹繁花簇拥着沿江布局的殿宇 , 有两重殿宇 , 主供一身缟素的南海净瓶观音 。 另有楼台和吊脚楼式水轩各一座 , 尤宜欣赏江上风光 。 寺侧有形如癞蛤蟆的巨形怪石 , 人称蜞蚂儿(蛤蟆)石 , 石上镌刻有浑厚雄劲的“青山绿树”4个大字 , “青山绿树”是江畔幽景的传神写照 , 为苏东坡原书 , 因风雨剥蚀字迹 , 由明嘉靖时新津县令宋应信补书重刻 。
纪胜亭 , 又称绝胜亭 。 修觉山一山飞峙 , 雄踞江边 , 绝壁千仞 , 下临深渊 。 创建于唐代的纪胜亭 , 翼然于悬崖之巅 。 此亭六角飞翘 , 卓然独立 , 俗称六角亭 , 亭柱间有飞来椅供游人休憩远眺 。 登临斯亭 , 即凌绝壁 , 放眼眺望 , 五水汇流处江天空阔 , 气象万千 , 因风景绝胜 , 故又名绝胜亭 。 亭中竖青石碑一通 , 上刻苏辙《纪胜亭》诗 。 此亭毁于明代 , 清嘉庆时重修 。 此亭是新津风光的标志性建筑 , 文人骚客无不趋之若鹜 , 历代吟诗无数 。
江山花柳迎诗圣
在文化意义上给修觉山带来熠熠光环的 , 按时间顺序 , 首先是结庐修觉山的禅宗六祖北宗神秀禅师 , 其次是前来游览驻跸并心血来潮题书山名的唐明皇 , 第三位才是诗圣杜甫 。 诗圣以他对人世间的悲悯情怀、人格魅力 , 以及非凡的诗情 , 使修觉山在中国文学的圣殿里光采夺目 , 其影响是神秀和明皇难以企及的 。
杜甫曾四游新津 , 留下了8首赞美修觉山及新津风光的诗篇传世 。 诗圣第一次登修觉山是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初秋 。 上元元年在杜甫的一生中是个极值得纪念的特殊年份 , 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分水岭 。 上一年 , 他一路上饥寒交迫 , 历尽艰难险阻 , 终于在年底抵达成都 。 上元元年开春 , 在成都尹裴冕、表弟王十五等亲友的帮助下 , 杜甫在浣花溪畔建造草堂 , 至暮春 , 草堂建成 。 多年来浪迹天涯的老人 , 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栖身之地 。 一生中梦寐以求的美好田园生活终于来临了 , 诗人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喜悦 , 因此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