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既望的既的意思 七月既望

七月既望既望指的是什么?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 。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 , 十六日为“既望” 。
该句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
所在段落原文:
壬戌之秋 , 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 诵明月之诗 , 歌窈窕之章 。少焉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羽化而登仙 。
译文:
壬戌年秋天 , 七月十六日 , 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 , 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 , 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 , 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 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 , 水光连着天际 。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 , 越过茫茫的江面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 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 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 , 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
扩展资料: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 , 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 , 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 , 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 , 被捕入狱 , 史称“乌台诗案” 。“几经重辟” , 惨遭折磨 。
后经多方营救 , 于当年十二月释放 ,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但“不得签署公事 , 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 , 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 , 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 , 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 , 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翻译白话译文:壬戌年秋天 , 七月十六日 。
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 , 岁次壬戌 。古代以干支纪年 , 该年为壬戌年 。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 , 十六日为“既望” 。
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赤壁赋》中 , 原文节选:
壬戌之秋 , 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 诵明月之诗 , 歌窈窕之章 。少焉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羽化而登仙 。
白话译文:
壬戌年秋天 , 七月十六日 , 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 , 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 , 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 , 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 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 , 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 , 越过茫茫的江面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 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 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 , 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
【七月既望的既的意思 七月既望】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 字子瞻 , 一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 , 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 , 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 曾出知杭州、颍州 , 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文忠 。
学识渊博 , 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 , 清新豪健 , 善用夸张比喻 , 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 ,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