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遂溪乐民所城:千秋书院辉奎壁 万古神龟镇海疆( 二 )


公元1100年 , 流放海南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遇赦乘船北归 , 经过雷州半岛西部海域时 , 天降暴雨 , 没法前行 , 一行人只好上岸避雨 , 宿在兴廉村净行院 , 谁知这一避雨便是40天 。 据《雷州府志》载:“宋元符三年 , 苏公轼南迁 , 后由儋徙廉 , 道经遂溪兴廉村 , 宿净行院留四十日 。 ”能让回乡心切的苏轼在此留下来的正是当时在这里掌教“兴廉学塾”的教书先生陈梦英 。 陈梦英并非泛泛之辈 , 他乃北宋廉臣陈懽的五世孙 , 自幼饱读诗书 , 精通经文 , 两人一见如故 。 苏东坡在兴廉村的40天里 , 不但常常到学塾给学生上课 , 还留下了多首诗篇 , 如《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雨夜宿净行院》等 。 临走时 , 苏东坡不但把自己珍藏的一方石渠阁瓦砚赠给了陈梦英 , 还对他说:“斯地景胜 , 当有文明之祥” 。 传说 , 苏东坡去后一个月 , 净行院门前便长出了一株灵芝草 。 陈梦英便于次年发动儒生、乡坤集资 , 在兴廉村建起一座书院 , 取名文明书院 。
书院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等几个历史时期 , 曾经多次毁而又复 。 1913年 , 当时的遂溪县知事张以诚主持重修 , 在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书院授课厅基础上 , 改扩建而成一幢中西合璧的楼阁 。 据王玉华老人介绍 , 文明书院曾被日寇和国民党军队先后烧过两次 , 受损严重 。 解放后 , 个别村民没有意识到书院的历史价值 , 用来安放牲口、堆杂物 , 状况让人堪忧 。 从20世纪70年代起 , 城里的有识之士便开始自发地维护书院 , 后来 , 城里的五位老人更修书著文疾呼保护这座文物 , 这其中就有王玉华老人的丈夫陈海 , 人称“海公” 。 五位老人的义举得到了乐民镇政府和群众的支持 。 1997年 , 乐民镇政府对文明书院进行局部防漏加固维修 。 2007年重建“书轩”房屋三间 , 在东侧建“赠砚亭”一座、门楼一座 。 这才有了文明书院今天的模样 。
神秘涵洞助革命农军脱险
事实上 , 近代的乐民城是中国共产党南路革命的重要根据地 , 是粤西地区成立中共党组织最早的村庄 。 在20世纪初的大革命时期 , 文明书院有近百名师生参加南路革命斗争 , 1927年5月 , 广东南路最早的起义——乐民起义暴发 , 革命农军300多人集结在乐民 , 当时文明书院的场地就是农军宿营地 , 书院的东坡楼就是农军抗击反动军队的战斗指挥部 。 农军据城与1000多名国民党军队对抗 , 激战了三个昼夜 , 后因粮弹不济要撤退以保存实力 。 那么 , 农军是如何从国民党军队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中逃脱的呢?
话说乐民所城建成之初 , 设计者从城内地势需求考虑 , 只计划在城的东南和西北角低洼处各筑一道横竖一尺多宽 , 通过城墙底的排水涵 。 后来 , 负责建城的粤地都督马鉴到工地视察 , 发现城墙西北角两面都有海水环绕 , 从城角水涵出口处到海边红树林带只有十来丈远 , 正是一片隐蔽行动的理想地带 。 于是 , 他提出建议 , 把原作一般用途的排水涵 , 改为使用坚硬大青石作材料 , 建筑一条四丈长 , 涵身横竖各三尺 , 涵底平滑 , 可让人爬行穿过的隐蔽涵洞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