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故乡的锣鼓声

□谢新源
就像烟与酒 , 锣和鼓亦是不会分家的 。
不约而同 , 在每年十一月立冬过后不久 , 处于豫北平原西南隅一角的故乡河南温县 , 经过秋收、秋种、冬藏短暂的繁忙、沉寂 , 随着榨油、做豆腐、下粉条 , 那烟雾和水汽的升腾、油香的飘逸 , 随着那几乎长夜不息的织布投梭声、嗡嗡纺线声 , 座座村落似乎生机焕发 , 开始了一个“忙完屋外再忙屋里”的新的季节 。 而这时 , 更是随着激越的锣鼓声此起彼伏地敲响 , 根本就不曾沉睡的大地 , 清醒并注视着跳动在它身上的音符 , 等待着年的到来 。
【司马懿|故乡的锣鼓声】毫无疑问 , 这连绵不绝响彻村庄上空的锣鼓声 , 我们村和我们村正东大约五里之遥的招贤镇、我们村东南大约四里之远的安乐寨 , 也就是《水浒传》中呼作“安平寨”的 , 鼓声尤有特色、尤为震撼人心 。 招贤镇是三国一代枭雄、后被其孙司马炎追谥为晋宣皇帝的司马懿故里 。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曾被魏元帝曹奂封晋王并筑城于此 , 他就把古温国的都城从我们村南面的土岗上迁到招贤 。 都城举办各种仪式 , 庆典的、奉神的、祭祀的、出征的、凯旋的、升堂判案的 , 如此 , 它传承下来的鼓声大多沉缓、厚重、庄严、肃穆 。 即便后来加以改造 , 配以大钹、扁鼓、小铣、火铳 , 形成风格别有的“社火鼓” , 却依然不免是鼓槌落处传出浑厚、悠长之响的慢节奏 。
而在安乐寨传习下来的“司马懿得胜鼓”则正好相反 。 这种周长可达八尺、鼓面直径四尺 , 需架于专用鼓架或鼓车之上的庞然大物 , 一组六面 , 一旦六鼓齐擂 , 不仅气势古朴 , 高亢铿锵 , 而且雄壮如山崩地裂、排山倒海 , 裹挟着历史风云和来自洪荒远古的绝世沧桑……
东周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 , 周臣虢公仲率兵伐晋 , 为鼓舞士气在安乐寨西上林苑村北土岗上 , 夯土筑台 , 并集兵于台下誓师 , 民间称“虢公台” 。 虢公台坐北面南 , 东西长一百六十丈 , 两头宽百丈 , 中间宽三十丈 , 便呈了马蹄形 。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 , 司马懿率铁骑四万余 , 北征镇守辽东反叛的太守公孙渊 。 整整一年后 , 司马懿凯旋 。 班师回朝洛阳途中经过故里 , 心情大好的司马懿 , 为显示其战袍未脱、征尘未洗的豪迈气概 , 挟胜战之威 , 他置酒席百桌于虢公台上 , 令众将士擂响“得胜鼓” , 连着三曰大宴父老乡亲 。 司马懿闻鼓声而豪情勃发 , 时年六十岁的他 , 借酒咏志 , 诵曹操诗篇名句: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
而如今 , 这昔时威风八面的司马懿得胜鼓 , 被精明而实干的安乐寨人 , 挖掘整理改编成为庆祝丰收、欢度新年、娱乐生活的欢乐锣鼓 , 多了一份更有诗情画意并欲随其舞之蹈之的观赏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