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故事: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 , 他很喜欢猕猴 , 养了一大群猕猴 , 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 , 猕猴们也得到了那人的关心 。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 , 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然而过了不久 , 家里缺乏食物了 , 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实的数量 , 但又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 , 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 , 早上三颗 , 晚上四颗 , 够吗?”
猕猴们一听 , 都站了起来 , 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 , 他又说:“给你们橡粟 , 早上四颗 , 晚上三颗 , 够吗?”猕猴们听了都趴在地上 , 感到很高兴 。
寓意: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 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 , 本质只有一种 , 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 , 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 应该看到其本质 。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狙公赋茅》 。
启示
一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猕猴 , 恰似那些没有头脑、只会盲目计较的人的一面镜子 。不过 , 在另一方面 ,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 在复杂的客观世界面前 , 看问题必须摒除实同形异的假象的诱惑 。此外 , 在人际关系中 , 一定要讲原则、重信义 , 不做那种朝亲“三” , 暮近“四”的见异思迁之人 。
文章插图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是什么?故事原文:
宋有狙公者 , 爱狙 , 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 , 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 , 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 , 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 先诳之曰:“与若 , 朝三而暮四 , 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 , 朝四而暮三 , 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 , 他很喜欢猕猴 , 养了一大群猴子 , 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 , 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 。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 , 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
然而过了不久 , 家里缺乏食物了 , 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 , 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 , 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 , 早上三颗 , 晚上四颗 , 够吗?”猴子们一听 , 都站了起来 , 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 , 他又说:“给你们橡粟 , 早上四颗 , 晚上三颗 , 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
出自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寓意: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 , 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 , 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 , 也没有得到什么 。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 , 本质只有一种 。
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 , 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 , 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 , 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
扩展资料:
朝三暮四 [ zhāo sān mù sì ]
释义: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 , 他跟猴子说 , 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 , 晚上给四个 , 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 , 早上给四个 , 晚上给三个 , 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 。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 , 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 , 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
引证: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 , 怎样纳粮 , 怎样磕头 , 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朝三暮四的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比喻反复无常的人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 。
他跟猴子说 , 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 , 晚上给四个 , 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 , 早上给四个 , 晚上给三个 , 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公元前后是谁规定的 公元前后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是什么意思
- 史记中的四大刺客是谁
- 雪之少女讲的什么内容
- 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的应用 意思自治
- 甘肃省的别称
- 如何快速计算立方根
- 保险的本质是什么
- 牧场物语的玉米多少天成熟一次
- 营销策划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