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袁筱一:从穿越时光的咖啡馆,探寻巴黎文化如何而来( 二 )


法国|袁筱一:从穿越时光的咖啡馆,探寻巴黎文化如何而来
文章图片

Le Procope饭店
“大多咖啡馆在今天都没有了 , 但我们能从现在还在的Le Procope饭店里 , 一窥当年文人、冒险家和思想家在此聚集的场景 。 ”袁筱一称 , Le Procope始建于17世纪末 , 是启蒙的见证 , 更是18、19世纪法国艺术与哲学的中心 。 拉·封丹、伏尔泰、富兰克林、巴尔扎克、雨果等等 , 都是这里的座上宾 。 这里还孕育出了狄德罗的《百科全书》 , 也遭逢过丹东、罗伯斯庇尔 , 拿破仑的慷慨激昂 , 因此也算是孕育出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 。 “今天 , 我们或许只能从饭店菜单上的‘革命者牛排’中体会到当年在此激烈交锋的革命思想 。 ”
法国文化名片“沙龙” , 一度是矛盾的存在
而在剧场、咖啡馆之外 , 另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就是“沙龙”——在今天的上海 , 它也成为大众熟悉的存在 。
袁筱一说 , 从17世纪到18、19世纪 , 作为一种文化空间的沙龙在巴黎有着不同的意义 。 17世纪的沙龙将巴黎与精英文化连接在一起 , 但18世纪的沙龙变成了某种“过渡” , 既在某种制度上维持了精英文化 , 又孕育了反对贵族特权的革命思想 。 之后 , 沙龙转向了音乐活动或文学活动 , 也是这一转向意外地为巴黎成为各种文学艺术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 在19世纪 , 尤其是后半叶 , 人们在沙龙围绕着雨果、龚古尔兄弟、李斯勒或马拉美讨论文学问题 , 艺术界的人士也在沙龙里演出 , 开展小型的业余剧团或者音乐会 。
“当时 , 和德语国家或者德语区的帝国相比 , 巴黎还缺少演出厅 , 所以沙龙往往成了非常正规的宴出场所 。 世界各地都会有尚没有得到承认的音乐家飞奔来巴黎 , 在这里寻求机会 , 而李斯特、肖邦、帕格尼尼就经常在巴黎的沙龙里演出 。 在浪漫主义时代 , 沙龙于是成了非常矛盾的存在 , 作为精英荟萃之地 , 它却保留了平民成功的可能 。 ”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沙龙在三个世纪里作为文化空间的反复 , 袁筱一还特别提到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 在小说里 , 新婚不久的艾玛就对“乡巴佬”丈夫产生了厌倦之情 , 她是一位“小资产阶级的妇女” , “因为巴黎这一特殊的同一文化的存在 , 她也模模糊糊地幻想着自己过上在淡雅的沙龙里谈论政治、音乐和文学的生活 。 ”
“我们也能够理解 , 福楼拜并没有对艾玛进行自上而下的道德评价 , 他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在19世纪 , 我们称为‘法国文化’的东西 , 究竟是怎样进入每一个非巴黎人的内心的 。 ”袁筱一说 。
左岸的巴黎何时迎来文化的曙光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