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德州的皇家粮仓——北厂

文|随心
粮仓|德州的皇家粮仓——北厂
文章插图
北厂居德州南运河东岸,金天会七年(1129)于此置将陵仓,至元三年(1266)改将陵仓为陵州仓。明永乐十三年(1415)建广积仓,设户部分司仓,借运河粮船运往京都,得名北厂。民国初为德县一区第十镇,1946年德州解放后为桥口区北厂街。1961年置北厂东北街,北厂西南街①。北厂街历史上是皇家粮仓所在地,设有漕运码头,为德州城的皇家码头。可这里叫北厂也叫老虎仓,这是为什么呢?
老虎仓的来历
北厂的皇家粮仓,最早可上溯到金?天会七年(1129),起初,因北厂属将陵县辖区,故该粮仓的名子叫“将陵仓”。自此,这一带便成了御用码头和皇家的粮仓所在地。
元朝建立后,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将运河全部贯通,使漕运更加兴旺。北厂的仓储规模也随之加大了,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了,故元朝把将陵仓改为陵州仓。同时,朝廷还在此设置了“捕盗司”“达鲁花赤”“监支大使”等,负责漕运和仓储安全的衙门。
明朝初年,虽建都南京,但仍启用了该粮仓,以备北方边疆战事。明·永乐九年(1411),它们又将陵州仓改名为“广积仓”,也称德州水次仓,后又改为常丰仓。在明·永乐十三年(1415),朝廷又在德州城里设立了“户部监督分司”,该分司的主要官员称“粮储道员(台)”,正四品。户部监督分司系朝廷直接派驻的财赋机构,是德州级别最高、实力雄厚的道台衙门。该衙门驻在城里南门东街,并在北厂设置了办事机构。该衙门到明·成化年间先后在北厂修了浥清轩、三友阁、濯缨等三座园庭。正德年间,又建了“公廉”“忠爱”两座牌坊。
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后,每年通过南运河漕运至北京的皇粮达四百万石左右,这其中五分之一的皇粮,就储藏在德州的常丰仓里。
可这一带的地名,一直就按着朝廷的命名而称谓的,如:元朝叫陵州仓,明朝叫长丰仓等。可为什么都称这里为老虎仓呢?
民间的说法不一,多为:1、因管理该皇家粮仓的衙门,系朝廷的直接派驻机构,是德州城级别最高、实力最雄厚的道台衙门。其官员的腰牌和开路牌上均为虎头,故民间称之为“老虎仓”。2、在皇粮仓附近,有德州卫指挥使王鋐的墓地,在他的墓地里有石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其后裔犹有存者,其碑文则不可辨。传说老虎仓是因王鋐墓而得名。3、另有民传,李家墓地里的石虎成精后,夜里来此河边喝水,某日被路人看见后,而留到了河边不能动了,此地而得名“老虎仓”等。
实际,在北厂明朝土围子的东门外,确有一只无名氏的石虎,因它靠近粮仓东门,故民间就习惯性的称其为“老虎仓”了。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