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初冬大罗山行,秋山秋色醉“枫”景!( 四 )


沿着丝带路标走了好长的路 , 前方出现一座石屋废墟 , 我以为这就是“山重楼”了 , 张队说这还不算 , 不过“山重楼”就在这后面不远处 。 此时 , 我却这间对二层的石屋废墟有了极大的兴趣 , 看形制这石屋至少有百多年历史了 , 为什么在如此的荒僻处会有这样一条小路 , 会突兀这样一间孤零零的石屋呢?是护林人的居住处?或是这里曾是一条古道 , 石屋是供过往的人小憩?抑或曾有高士奇人于此隐居 , 在后面的“山重楼”洞中苦读修炼?一时间无法考证 , 但愿有当地的文史专家好好考证一番 。 穿过石屋 , 钻进一片更茂密林丛 , 爬上一段湿滑的小路 , 便到了“山重楼”洞口了 。 洞口初极狭 , 仅通人 , 愈往下 , 愈深窅 , 复行数十步 , 渐开朗 , 一个诺大的硐室豁然眼前 , 四周巨石交错叠嶂 , 轩豁呈露 , 至少可容一百许人 , 山重楼果然壮观 , 比传闻还要传奇 。 硐是累石而上 , 嵌空玲珑 , 阳光可以穿硐而下 , 映照青苔之上 , 加之硐里流水潺潺 , 仙气逼人 , 让人如入幽奇玄幻之境 , 如梦如幻 , 极有桃源之境 。 队友们显然被眼前的景境所迷醉 , 连攀带爬 , 下去探幽揽胜 , 暂做一回武陵人 , 不知山中之岁月 。 “山重楼”也叫“三重楼” , 我们从硐口进来是第二重 , 刚才下去的是第一重 , 顶上一层应为第三重楼了 , 不过这重楼太高太险 , 队员们约好下次带足专业设备 , 再好好做客三重楼 , 他日再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
折回的路上 , 我们再次经过那座石屋废墟 , 我一不小心 , 被石屋的门楣重重地磕了一下 , 顿时眼冒金花 , 晕眩了好一阵 , 不过这也触发了我思维的火花 , 脑洞天开 。 我想 , 张队说这是他所见过大罗山诸多山洞中 , 最天然 , 最纯粹的一个山洞 , 没有宗教踪影 , 也没有人工履痕 。 然 , 联系这座石屋 , 我觉得不见其然 , 我越发坚定地推测 , 这个“山重楼”应该是某位先贤古圣的读书进修之道场 。 大罗山以其特有的山水胜景 , 植育了温州灿烂的人文 , 自古以来人文荟萃 , 英才辈出 , 文脉赓续 , 嘉惠学林 , 大化流行 , 生生不息 。 涌现如“中兴贤相”内阁首辅张璁 , 礼部侍郎王瓒、顾瑞屏 , 永嘉学派继承人项乔 , “永嘉四灵”赵师秀等文人学士 。 是否他们中的某些人在此像当年张璁和顾瑞屏一样 , 在“卧龙潭”畔和“顾公洞”中卧薪隐修苦读呢?而这座石屋就是他们隐修之所 。

我边走边跟苍南籍老乡队友“耳东大个”聊起自己刚才的奇思异想 , 他也很是赞同 , 认定这条仅通向“山重楼”断头路 , 肯定没有那么纯粹 , 背后定有传奇的故事 。 而后 , 我们在道旁一个破旧的“心安亭”小憩片刻 , 一如其石联上所言:“亭坐力足再行步 , 止此方有安乐心 。 ”一路轻快地翻过猪头岭 , 越过茅田水库 , 行过秀垟村 , 到达就餐的盘垟村 , 已是午后一点多了 。 盘垟村海拔六百多米 , 是一座石头城 , 是大罗山上最高的古村落 , 一个遗失在大罗青山碧水间的梦 , 早些年随着时代的变迁 , 一度成了一个无人村 , 近些年随大罗山登山旅游的兴起 , 如今的这座石头城 , 改头换面之后 , 成为颇具特色和时尚以经营民宿为主业的新农村 。 在钱项王农家乐酒足饭饱后 , 行在盘垟村这座云端上的石头城 , 这里庭院深深 , 石巷寂寂 , 石墙黑瓦 , 木栅竹篱 , 错落有致 , 古韵丰存 。 在一间石屋前 , 我看见一个老人在自家石墙根下怡然闲卧 , 几只母鸡在旁悠然觅食 , 一只黄狗在呆然张望 , 一切是那么静谧而安详 , 仿佛有被时间湮没的感觉 , 徜徉其间一如穿行在时空的隧道 , 有种恍然隔世之感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