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塔苏轼翻译 屈原塔( 五 )


试上连辉观 。忆着酺池,古塔烟霄半 。
愁心远 。情随云乱 。
肠断江城雁 。4. 宋 朱敦儒-《鹧鸪天·草草园林作洛川》草草园林作洛川 。
碧宫红塔借风烟 。虽无金谷花能笑,也有铜驼柳解眠 。
5. 近代 王国维-《临江仙·过眼韶华何处也》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 。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峥嵘 。
6.宋 释印肃-《颂证道歌·证道歌》雪山肥腻更无杂,沌一摩尼相间夹 。珍珠宝网影重重,顶礼归依无缝塔 。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 。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 。
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 。
8.古塔凌云古诗的简介
古塔凌云
清.王维珍
云光水色潞河秋,
满径槐花感旧游 。
无恙蒲帆新雨后,
一支塔影认通州 。
明代通州八景之一,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北京东门通州城北垣之内 。塔名燃灯佛舍利塔,为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密檐式塔 。其创建于北周,唐贞观七年(633)复建,辽重熙间(1032-1054)重建,元大德、明成化、清康熙九年(1670)曾经修缮 。十八年地震身圮,三十七年(1698)再建塔身 。1976年唐山烈震波及刹毁,1987年重修塔顶 。
是塔由双束腰须弥座,十三层塔身与二层莲台塔刹组成,全高56米,乃北京地区最高之塔 。收分极小,几呈直柱,以巍峨挺拔,雄伟壮观之姿称冠北国 。据《通州志》载,此塔天宫中确实藏有数十粒小米般大橙红晶莹之舍利与一颗佛牙 。层层砖雕斗拱合度精细,面面勾栏浮雕纹饰各别 。塔身每根椽端悬精致铜铃一枚,各角仔梁挂清脆风钟二枚,共计2248枚,为世界之最;又每枚外壁皆镌刻捐献者姓名与敬词,偶有刻诗以祷者 。于每角老角梁下壁处各倾置一尊砖雕力士神像,共104尊,形态各异,其中有一尊猪八戒像,为明代所雕,早于《西游记》小说问世数十年 。塔身十三层西北瓦面生有一株榆树,龄200余年,鏖风斗旱,顽强生存,乃一奇观 。古诗云"一枝塔影认通州" 。多少年来,燃灯塔一直三千里运河第一座塔,是通州城和通州人民性格之象征 。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意思:楚地的老百姓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歇 。该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屈原塔》,此诗表达了苏轼身处逆境而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情感 。全诗运用白描、夸张、推理、反衬等多种艺术手法,将屈原持志之高洁与作者的无限景仰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跃然于纸上 。
《屈原塔》原文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
《屈原塔》翻译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
直到今天,在苍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志非常忠烈 。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
《屈原塔》注释
1、屈原塔:作者自注:在忠州,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屈原: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