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散 疳积

小儿疳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疳积是中医的一个诊断名词,多见于婴幼儿,包括疳证与积滞两部分 。
积滞又称食滞或食积,是由于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所引起;疳证因积滞日久,耗伤气血所致,故有“积为疳之母”之说 。实际上积滞是病的早期,以实为主;而疳是病的后期,是积滞发展的结果,以虚为主 。临床上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称为疳积 。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以及其它虫积、慢性病等均可损伤脾胃 。脾胃失调则升降失职,致水谷不化,停滞中焦,而为积滞 。
本病主要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口臭、大便恶臭及呕吐等临床表现,病程长时可发生营养不良 。古人将疳证又分为:心疳,表现为心悸不安、咬牙等;肝疳,指易怒爱哭;肺疳,指有咳喘、痰鸣;虫疳,指肠寄生虫病;疳肿,指腹部肿胀、皮下水肿等多种表现 。常见类型如下:(1)乳食积滞 。多见于喂奶婴儿 。表现呕吐奶块及食物、食欲不好、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烦躁、腹痛、腹胀、低热等 。治疗以消食化滞,佐以和中,常用保和丸 。
(2)积滞内热 。表现食欲不佳、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尿黄便结 。治则以清热化滞,常用保和丸加地骨皮等 。
(3)脾虚夹滞 。表现恶心、呕吐、腹痛喜按、食欲不好、面黄 。治则以健脾益气,佐以消导,常用异功散与保合丸合方加减 。
(4)脾胃虚弱 。是疳证的一种表现 。表现形体消瘦、肌肉松弛、食欲不好、便溏、好哭、精神萎靡 。治则以健脾益气,常服异功散加鸡内金、麦芽等 。
(5)脾肾阳虚 。多见于营养不良、消瘦、面黄或苍白、嗜睡、肢冷 。治则以温补脾肾,常用方剂是附子理中汤 。
除以上方剂外,临床常用捏脊疗法 。捏脊时应注意避免受凉,勿在饱食后进行,每日1次,连续5~7日为1疗程 。间隔3~5日开始第2疗程 。如病情不见好转,应及时找医生就诊 。
疳积的治疗药方有哪些?疳积为儿科常见病,多发于断乳之后至6岁的小儿 。临床表现各异,常以泄泻、浮肿、赢弱为主 。本证主要证候,均具有长期形体消瘦,肌肉松驰,面色、皮肤色泽不华,毛发稀疏;有明显的脾胃症状,如大便不正常,厌食和异嗜症史,以及肚腹膨胀等现象;其它如精神异常,萎靡不振,烦躁不宁,脾气急躁,揉眉捋眼、咬牙嚼指等动作亦颇常见;严重患儿呈老人貌,骨瘦如柴 。
【方一】疳积散
【出处】《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组成】生栀子18克,朴硝18克,文术6克,三棱6克,桃仁6克,红花6克,芫花6克,醋军6克,青皮6克,白术6克,山药6克 。
【功用】行气活血,清热散结 。
【主治】小儿疳积 。
【方解】青皮、文术、三棱行气散结;桃仁、红花、醋军活血化瘀;栀子、朴硝清除积热;芫花清热散结;白术、山药健脾益胃 。
【药理】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能使肠道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三棱、文术能显著延长凝血酶对人纤维蛋白的凝聚时间;桃仁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状况;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芫花水浸液对黄癣菌、大芽孢菌、铁锈色小芽孢菌、星状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促动力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强胃排空;白术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 。
【用法】上药为末,共90克 。取本药加阿魏13克与黍米粥共捣为泥,敷小儿胃脘部,上至剑突,下至脐上两指,24小时取下加黍米粥再捣如泥重敷,每剂连用3~4次,15天为1疗程 。
【方二】二陈汤加味
【出处】《实用中医药杂志》
【组成】制半夏、橘红各9克,白茯苓、苍术各6克,炙甘草、制猪牙皂各3克,焦神曲10克,生山楂10克 。
【功用】运化脾湿,降逆和胃 。
【主治】小儿疳积 。
【方解】制半夏、苍术、制猪牙皂燥湿运脾,降气和中,宣肺通利大肠,善消乳积,谷食所致之疳积,共为君药;橘红行气和中,焦神曲健胃消食导滞,辅助君药以达醒脾助运,和胃增纳之效;白茯苓健脾利湿为佐药;为防燥药之过燥劫阴之弊,故以食糖,炙甘草,生山楂为使,酸甘合化生阴,甘以补中,健脾益气,运化药力以消积 。诸药合用,运脾和胃,升清降浊,缓中健运,消乳食积滞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